上溯潮?還是難民潮?春雨間的鬼故事


三月初,新城溪湧現了洶湧但沒有塞車的返鄉魚潮~

一波又一波的洄游魚當中,多半是今年洄游到台灣陸域的懷抱、準備在此成長的底棲鰕虎幼魚,包含瓢鰭鰕虎、吻鰕虎、厚唇鯊、溪鱧等,沿著溪床底部如潮水般向上游移動。

由於不小心置身在魚潮中,趕緊乖乖當顆石頭,避免逆向行駛被撞個正著。一開始還覺得興奮,後來發現這除了是正常的上溯洄游之外,其實也是一種難民潮。


這條位於國道五號蘇澳服務區旁邊的的溪流,上游山區在去年的最後一季,累積了令西部羨慕、超過 4,000 mm 的雨量,而今年初的一二月也還有 636 mm 的豐沛降雨。然而在豐水期間的三月初,下游 600 公尺處(約在畫面不遠處)的河床表水時現時隱,往更下游的台二線濱海公路望去,只能見到乾涸的溪床。

面對此景,原本已在下游安住的成魚,包括了準備產卵的母魚,都得趁還有水時往上逃難。這些兩側洄游的禿頭鯊和吻鰕虎,幼時從海域溯入溪流成長後,這輩子就不再降海遷移,而是選擇一處適宜的溪段永久定居。

但這次我們仍看到這些體型較大、儼然已安家的成魚,一起擠身遷移潮中竄過畫面,尤其還有不少吻鰕虎鼓著藍色抱卵的肚子搬家。猜想他們在早春的交配期間,原都以為自己已經找到安居產卵的幸福家園。


鼓著藍色大肚子的抱卵台灣吻蝦虎

這樣清澈大水流著流著就突然消失在地表的詭異現象,聽說年復一年發生,若遇梅雨季沒雨,更像劃了一條線般,一出武荖坑的省道以下,就從戲水勝地變成乾河床。

長期以來,除了供應冬山、新馬地區灌溉用水外,在兩旁的工廠及工業區進駐後,溪岸及河床也有地下水及伏流水層的取用,不在水權核發管理的範圍內,若連抽用量都無從得知,更難論及有效的管理調配。

而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住在溪水裡的生物了!當河海間移動的牠們受到傷害,近海的海洋生產力也會跟著受到影響。

鳥瞰新城溪下游,原本豐沛的溪水變成了一條旱溪

其實,溪床表面的流水、礫石層下方的伏流水、河岸兩側的地下水,是一個相互連通的大水庫。伏流水和地下水雖然常被稱為救命水源,但並非永不枯竭,對水源任何形式的取用,都必須從這些徵兆思考我們是否過度。

很多時候,看見乾涸的溪床我們已經逐漸習慣而麻木,然而這並不是理所當然,特別是在多雨的宜蘭。宜蘭沒有水庫,數百年來的灌溉、養殖、工業、日常民生用水,都能從川流水和沖積扇端的表層地下水取得,心存感謝之餘,更得重視「管理」及「補注」。

然而國土計畫對地下水涵養補注區域仍不重視、相關經營應用的研究仍缺乏,面對缺水窘境的現況,對於砸了數千億的「前瞻水環境建設計畫」來說,實在是個沈重的提醒。

生活、農業、工業都會使用水源,如果妥善規劃與管理,是值得我們持續關注的議題

對於這些逃難成功的魚兒,除了衷心祝福外,中上游水量相對穩定的武荖坑溪段,更需要我們為牠們維護保留各種需要的棲地,因為,再壞,就退無可退了。
 
2019年在新城溪的中上游,紀錄下溪流生態豐富的一面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武塔人的回憶,消失的南澳南溪(下)

遠望坑溪的復健:羽豐米也要魚豐

寒流中的毛毛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