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鱸鰻」標籤的文章

武塔人的回憶,消失的南澳南溪(下)

圖片
(回顧上集,請點 這裡 ) 看完南澳溪的出海口,我們驅車上行,來到澳尾橋。 地方天然的泳池與跳水台 從澳尾橋朝上游鐵路橋的方向望過去 「鐵路橋到澳尾橋這一段,烏魚很多,澳尾橋開始往上游,會形成一個又一個很深的水潭,是台灣鯽魚最多的地方,也是我們部落居民跳水玩水的地方,國小的時候還是只有單行道的蘇花臨海道路(日本人開的),我們會跟著比較大的孩子一起玩,直接助跑跳下去,那很好玩,高度快要十米,水深也有五、六米深,跳下去都是泥沙、黏土,不會撞到石頭。」 我跟隨永光大哥沿著澳尾橋附近的公路徒步,去看另一個跳水點。 「這裡比較陡,我們會到下游抓樹藤再爬上來。」熱愛跳水玩水的我,一邊想像這幾個跳水點如果還在,完美的高度、水深、地質,那會是一個多棒的熱點。 「在我升高中之後,臨海道路重新開挖、打水泥,拓寬成現在雙線道的蘇花公路。你看這裡,這邊以前都是深潭。」永光大哥指向公路旁被樹叢掩蓋住的方向。 「深潭裡面會沉積黏土,有禿頭鯊、蝦子還有鱉。我最喜歡抓鱉,因為鱉喜歡沉在泥巴,還有枯葉樹枝遮蔽的地方,只要用棍子敲敲牠的背牠就會衝出來。這裡還有很多台灣鯽魚游來游去,可能吃的東西也多,我觀察牠們不太喜歡在急流那種地方生長,幾乎都是在深潭看到牠們。」 現在的深潭已經所剩無幾。 然而,「民國71、72年以後,蘇花公路底下的溪床開始出現一堆又一堆的石籠,一直延伸到上游。」 「這段岩壁長年累月被水沖擊,其實很堅硬,不知道那時候他們放石籠的目的。放了石籠之後又用土方覆蓋,還為了疏濬把河水都引到中間,深潭後來就都沒有了。」 我們與溪水的距離 澳尾橋下的河床現況 永光大哥的藍色小貨車停在視野最好的避車彎。 「以前河道的中間都是芒草,沒有牧草也沒有銀合歡,可以直接看到對面的武塔國小。現在的堤防是北迴鐵路蓋的時候才有的。」 「國小的時候,有外地人來種西瓜,我們最喜歡六月的採收期,因為西瓜會隨著水流下來,小孩子就會去下面等西瓜,如果颱風天淹過去,西瓜也會跟著一直流下去,老闆沒做幾年就因為虧本不種了。」 「也是國小的時候,莎韻之鐘那裡有一個『永富砂石場』,挖完砂石後會有很深的地方,颱風大水後就形成一個湖泊,我們會去那邊釣魚,有時候會有蠻大的鯽魚,烏魚也有但沒有很多,不過砂石場在我國中之後就沒有再經營了。」 「民國74年左右,北迴鐵路的堤防被大水沖掉,全村趕快拿沙包去堆,不然整個水會衝進武塔部落裡面,那時鐵路下...

武塔人的回憶,消失的南澳南溪(上)

圖片
編按:2021 年來到傳說中的宜蘭亞馬遜,看了 一整年乾涸及疏濬採砂的擾動 後,怎麼樣也都等不到南澳南溪回到原來的樣子,或說,想像不出南澳南溪原本該是什麼樣子?於是,我們跟著 海石頭海島工作室 的夥伴,聽聽從小生活在這裡的永光大哥,談談他心中的南澳南溪。

大溪溪的住戶們,近來可好?

圖片
Hello,大溪溪親愛的住戶們,近來可好? 最近經過大雨的洗禮,食堂及起居室似乎也都找回來囉! 去年八月水保局的優化試驗,打開其中一支固床工的 低水流路 ,也就是在原本幾乎平整的壩體上做一點調整,讓溪流在久不下雨時,仍能在原本最低的河床上,維持一道最集中的流路。試驗並沒有太多介入,期待藉由降雨後的河水雕塑,能找回這裡該有的有深有淺的寬V型河槽,這樣無論久旱大雨兩相宜。而低水流路上最弱的水流,將攜帶沉積最細的顆粒,也能好好幫溪床做好不滲漏的水密工程,減少枯水期再發生溪水全部下滲伏流的威脅。 經過秋冬春又夏,原本單調平坦的溪底,現在有大大小小的孔隙,這短短一段的物種種類也倍增回來:有粗如手肘的鱸鰻、有細瘦如蚯蚓的海龍;剛從仔稚魚蛻變成小鰕虎的路隊通過;甚至是漁市可見的甘仔魚和雞魚,也都回來覓食了!當鄰近有同樣課題的溪流又開始伏流而乾涸時,這裡幸運地沒有再遭受往年的重創。 溶氧高又有穩定石塊,恢復了滿滿洄游蜑螺卵為前景、整排洄游瓢鰭鰕虎當背景的畫面。 "中尾"鱸鰻開房間囉! 優化的指標生物--無棘腹囊海龍在流水裡啜食 長大後橫行海洋的六帶鯵(甘仔/瓜仔),也通過固床工上來活動囉 好寬的蝦掌從石縫中揮出來~微棲地多元,就能提供多樣的洄游蝦蟹入住 石頭大小分明,是瀨區的健康樣子。這裡的禿頭鯊也有老有少,有住下來也有繼續往上溯游的個體 前幾年頭城的大溪溪歷經整治,因為變寬兩三倍的流路上,設置的固床工高於原本的河床,在這接近出海口、坡度不陡的溪段,就在每支橫向壩體的上方,淤平了細小的顆粒。雨季還能被稍大的水量帶走;乾季時,河床上往往填滿了比米粒還小的沙石,包埋住那些大大小小的孔隙,也就是生物在河床裡的家。 現在,曾被囚禁的的砂土、釋放到海口去保衛海岸線;原本消失的孔隙空間也還給生物們,並讓水流在當中碰撞跌宕而削弱沖刷的力道。然而安全的流路還需要左右能伸展擺盪的空間,不會過於 高低兩極化 的河道,才能讓灘地在水大時幫忙消化水流的奔放。 就讓我們期待試驗有成之後,更進一步的整體優化吧! 優化打開低水流路後,水下光紋映出流水,再現大小石塊和孔隙的錯落有緻 優化之前,河床高度被細沙包埋住而單調,水沒有深淺及流速的變化 優化之前,每到乾季就擔心水下滲沿著原本的河床流動,造成表面乾涸的重創

【溪望‧心理測驗】你最像溪裡的誰?

圖片
你到一條老街時,都會做什麼呢? 透過你的旅遊偏好,測測看你和哪個溪流生物最相像吧! 做好決定了嗎?到下面去看結果  ↓ ↓ ↓  ( 想更了解鱸鰻 ) ( 想更了解食蟹獴 ) ( 想更了解烏尾冬 ) ( 想更了解日本禿頭鯊 ) ( 想更了解枝牙鰕虎 ) ( 想更了解擬鯉短塘鱧 ) ( 想更了解扁蜉蝣 ) 你的朋友們又是什麼溪流生物呢? 快把心理測驗分享給他們試試! [Line分享] | [臉書分享] 文 / 圖:李政霖

溪望事件簿七夕號:野溪戀不完(下)

圖片
 了解更多愛: 活著,就不停止說愛妳  了解更多愛: 我很醜,可是我(只對妳)很溫柔 了解更多愛: 禁不起妳失去原來的模樣  了解更多愛: 我要變成妳的樹,用葉子親吻妳的臉  了解更多愛: 誠摯邀請妳參與我的奇幻旅程 還沒看過上集? 上集快速門→ 溪望事件簿七夕號:野溪戀不完(上) 圖文:李政霖

鱸鰻下山

圖片
BIG MAMA 啟動軀幹的肌肉,擺起尾鰭,原本藏在岩穴裡的碩大長筒狀身軀緩緩向外鑽出,洞口的水流劇烈翻攪著,冒出股股有機碎屑與砂土煙幕,有些位置的水波動極端劇烈,幾隻經過的米蝦,身軀竟被整個扯碎,無辜喪命 … 。然後, BIG MAMA 出了洞,準備下山。

河裡也有灰犀牛

圖片
盛夏我們一群人在東北角的溪水裡,只要靜靜不動站一會兒,清澈見底的腳邊就有機會看到大大小小的日本禿頭鯊,有的看起來是剛抵達的小小班、有的已經可近10公分,中間還不時穿插閃電光澤的枝枒鰕虎、大花臉的吻鰕虎。但往前走不久,越過兩米高的取水堰,溪水從抬高的河床下滲成伏流以致水位極低,雖仍清澈但魚況如荒漠,禿頭鯊屈指可數,其他沒吸盤無法攀爬的種類就更看不到了。此溪污染甚少,更因此震驚於一處取水的設施,就這麼輕易阻斷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