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灌溉取水如何衝擊河海資源?洄游魚蟹難關多 part.2

圖片
  當洄家的路被圍堵到只剩一條,在這條掙扎著存活的旅路上,人工設施維管的各種小狀況,或為了方便管理的慣性設計,也常成為生物們意想不到的大危機!

灌溉取水如何衝擊河海資源?洄游魚蟹難關多 part.1

圖片
         二、三月起,台灣東部平原的水田進入春耕期,各水圳供應水源的河川,也因此默默地被築起土堤、改變流路;大部分、甚至全部的表面逕流,被引導進入狹窄的灌溉渠道,而寬闊的主河道露出乾涸的床面,還有許多大塊石提醒我們,這平常該是有充足水量的湍流路。 而水路被切換跑道的初期、東北部才正從雨季轉換入較乾的月份(近年變化頗大,但豐水期大致是十月到隔年二月),豐水期出生下漂至河口近海的洄游魚蝦蟹苗,正陸續回到島嶼陸域,沿著大小溪流上溯,展開牠們這一代的成長與繁繁衍。 這些河海洄游物種的幼苗看似量大,是環境變數大的生物演化成「以量取勝」的繁殖策略。舉例而言,一批可能10萬隻仔稚魚孵化就開始闖關,浮游狀態的下漂過程已經大半進了其他動物肚子,若遇河床乾涸就擱淺整批陣亡;有幸入海的個體變成更多海洋動物的食物,造就我們依賴的海洋生產力;數月後返回河流的可能只剩10隻,但眼前一樣關關難過。也因此,我們若還買這些小小的紅頭魩仔來吃,對演化計算好的生存率可能造成無可回復的生存損失,讓這些曾經普遍的物種,很快進入種源枯竭的狀態。 而旅路上的險阻更是這樣致命的打擊 !   當牠們隨著岸流被推送到自己的出生故鄉或鄰近河口時,並不知道洄鄉之路新添了更多險阻等著牠們。除了水源被截走直接在路上乾死之外,讓我們試著從幾條河的現況來理解,看似理所當然的農業灌溉取水,到底用什麼樣的方式,損傷了 河溪生物多樣性 (或說 河海漁業資源 )?   *以下設施或工法用語非專用術語,僅以功能及型態描述。 之一:圍堰取水 從課題的源頭點看起:河流在取水口的上游,遠遠地就被築起暫時性土堤,引導水流。今年許多引流土堤變成了圍水堰,之所以得用這樣的描述轉變,是因這些土堤已經將所有通過這個斷面的水流都攔截,也就是直接把水流圍起來了。 土堤的寬度及高度,決定了溪水有多少能留給自然流路。若不全用高出平常水量的土堤攔阻,溪流起碼能保有隨著雨量增加的流量。而土堤的高度及範圍要配合水量變動施作,維護工作就更繁複、成本更高。所以目前的作法都是先取再說,下雨大水、或用水需求降低,再打開下方的溢水口(或排砂門)。 相較於今年的全河道攔截,往年在武荖坑溪的取水,至少留給溪流一些水、留給生物一條小路。 或同一條河的下游還有取水設施,上游的取水設施常會先取入水道、再分流放回河道。這種方式的影響程度,主要看取水離槽的水量及距離,有時仍

RIVER can help ! 雙溪河的生態系服務

圖片
水,因流動而能分享,因流動而變資源。3/22世界水資源日,我們和《肯夢AVEDA地球月》 的夥伴舟遊貢寮雙溪河下游,一起見證了河溪的生態系服務:從山區天雨彙集成溪流的水,如何藉由山海平原城鎮間的流動,成為那麼多生物與人共享的資源! 從東北角淺山丘陵發源的雙溪河,不陡峻也不特別長,從山巒及濱河綠帶間蜿蜒入海。上游和禾水梯田收集取用的溪澗,滋養了水稻及數百種田間生物之後,透過溢流及田土中的下滲移動,又回到支流的中游。溪水在中游湍流經自海洋返鄉的禿頭鯊、鱸鰻、和毛蟹;在石壁潭邊陪戀山的苦花、纓口鰍嬉戲;流經貢寮淨水場,有大半溪水被攔截沿進入平原的則被入河覓食的紅槽連著小豆仔一口吞下自來水管送往基隆;雙溪河是旅路。 躲過大魚掠食的豆仔,長大肥美時就成了河口舊社漁民的河鮮。綽號「船長」的龍門吳里長划著槳大氣不喘地細數家珍:烏魚、黑鯛、花身仔、還有長相奇特的紡車索。因為雙溪河口灣還匯流了另一條嶐嶐溪,在連續礁岩海岸的東北角形成少有的的綿延沙岸,因此涵養了不同需求的各種魚苗,包括許多海洋經濟魚種。 舟行的河港日治時期還設有檢查出口貨運的海關,在貢寮國小前也留有「水返港」的舊名。回家水路上就順手割一把低灘地繁生的鹹草,剖半曬乾,編蓆綁粽都好。「還有老家蓋屋子用的砂 礔 (台語發音 sua-phiah )!」,連建材都來自雙溪河,河珍就是家珍,好蚌~「有啊,當然有蚌」船長說著就拾起河床上的牡蠣 … 。#雙溪河是百貨行。 砂礔就在河右岸裸露的崩壁下,其實半個雙溪河床都是。未被壓密的準沉積岩,原料是一萬年前大洪水時期雙溪河沖刷下來的砂,在流水與東北季風的協作下,堆成下游兩側的小山。被水流帶來物質反覆膠合成較緻密的,就被居民採集去蓋屋;崩壁裸露的立面上,有棕沙燕、翠鳥等動物,鑿出隧道式洞穴育雛的家。原來生物的家園並非都建構在人們以為的穩固上!崩壁滲水的貧瘠向陽地,接納許多獨特的草花免於其他優勢植物的競爭;低灘地的鹹草、高灘地穴居的陸蟹,都需要河水的週期溢淹才能維持;而平原河流擺盪產生的「受蝕河岸長度比例」,還被歐洲列為反映河岸的景觀生態指標。當然,茂密的河畔林絕對貢獻了水陸域的生產力。#雙溪河是家。 「砂子那麼不牢靠,先民資源較少才會用吧?!」 那記得早上我們在河海之間微突的沙崙看海濱植物、撿拾海漂垃圾淨灘嗎?彎腰累了的夥伴發呆看海,那一道一道規律平行海灘的白浪花,正是海岸線細砂抵

你的軟弱使我強韌—變動河灘地的大功用

圖片
火車公車過橋渡河時,不知道你是否也注意到,最近的風景不一樣了:秋冬季進入豐雨期的東部,河道上的綠色面積少了些,除了剛被水刮過露出的裸露石礫沙地之外,有的地方閃耀著銀白或帶紅的花(穎果)海;但也有些河床上仍有深綠的樹林,且這些樹林的面積似乎一年比一年還擴大。而 這些不同的溪床植被,是否 代表什麼意義呢? 深綠的樹林,代表著它們能讓腳下的土地穩定少變動,若是在山坡、或在陸域的平野,有森林緊緊抓牢著土地都是好事;但在河流裡卻就不一定了! 因為河溪是靠變動維持穩定的環境系統 。 水少時露出的河灘地,只要不比流路高太多,在下次不用太大的雨量時,就有機會被溢淹過去。有別於山溪那麼明顯受地勢主宰向下掏刷的情況, 河水在坡度不大的近平原河谷,主要 是藉著左右的微幅蜿蜒旋轉,並在均勻底質的河床上刮出幾道麻花辮一般的圖案。這也是因為河道上有著鬆動的礫石沙土,在每次大水的沖刷時會被捲動,因此,藉著這左擺右蕩、並且攜帶著砂石跑動的過程, 水勢的洶湧也就被 消耗而舒緩下來;等到水退時,我們再度看到河床上灘地的位置和形狀,很可能已經有些微變動了。 台灣主要的大型河川多是辮狀河,下游河道平緩寬闊,水流挾帶著泥沙擺盪畫出交織的辮流。 甜根子或裸露灘地,就臨著水流沒有太大的高地落差,每次大水都可能重塑砂洲的形狀,也透過水勢把植被演替控制住,不易發育成樹林。 這些 變動從鬆軟的砂洲邊緣 開始,其鬆軟特性在遇到較大的水量可以 變形移動而削弱水勢 , 形成洪水災害的第一道防護 。 在近年連續幾起鐵公路事故中,我們都開始注意到一個名詞『潰縮區』,原來 硬碰硬不是王道 ,交通工具的設計很著重: 高強度座艙結構之外搭配完善的潰縮區 。潰縮區的被擠壓變形,才使得撞擊的動能適度被消耗轉換,並減弱到座艙強度能夠承受的極限之下。河流也是一個能量系統,倘若我們讓奔流的河水全速衝刺,少有石塊草叢的摩耗、沒有搬運砂石的損耗,那恐怕即使耗費了更多的資源來興建強大的堤防,還是有更難預料的災害發生位置。 何不讓 變動的灘地幫我們扮演潰縮區的角色 ?! 而這些能被經常被搬動又重新堆積的灘地區域,本身有豐富的微小孔隙,在灘地下方與河道水流相連通處的「間隙水域」,礫石表面附著了許多微小生物,藉由牠們的攝食與新陳代謝,消耗著水體當中的營養塩,也就如同污水處理廠的淨化池一般,就相當於許多大城市對生活污水採用的 礫間淨化處理場 。因此在協助河

探探潭潭潭,屬於潭的視角

圖片
這幾日在東北角與宜蘭的我們,瞬間感覺到了氣溫驟降,連日不間斷大小微雨,就像公告欄上的跑馬燈,跑不停的宣布「東北季風駕到~~~」。而多日的雨讓溪水面積擴大,連帶也擴張溪中生物的活動地盤,前些日子因旱象而限縮的活動空間鬆綁了許多,溪中的生物更自在地悠游其中。 入秋後,我們的溪流調查員得把握今年溪流調查的尾聲,再過兩週,就算身上多加了防寒衣,也可能無法在溪裡久待觀察,而在溪「趴」久了的調查員,累積歸納出觀察河溪的不同視角,上游下游、水上水下,讓對河溪仍有些陌生的你我,有機會藉由這些視角的介紹有初步的了解,相信之後有機會到溪畔時,更能感受與河溪的親近喔! 首先,這回合就讓我們先好好地探探「潭」,考驗自已的想像:原來依生成原因的不同,大致可分為: 跌水潭 :又稱階潭(step-pool),屬於最常見的類型,位於瀑布、瀨或流的下方,因水跌落的力量,而掏深產生的潭。 水流與地形變化較多,因而,是生物種類眾多的區域。 岩壁潭 :當水流遇到堅硬的岩壁,只能向下方及較軟的另一側掏刷,而生成靠岩壁側比較深的潭區。 或許岩壁在此的歷史夠久,這類區域總有一種特別平靜深不可測的感受。 巨石潭 :當堅硬的大石出現在水流的路徑中,會產生類似岩壁潭的掏掘現象,在石頭邊緣形成比周遭深的水域。 而依據潭區不同位置的特徵,又可以將其分為 潭頭 、 潭身 、 潭尾/潭緣 等三種環境類型喔。 以跌水潭為例,和大家分享潭的棲地特性與生物組成的觀察。 潭頭: 勇者的冒險之旅 落差大、加上大石與孔隙多,使得洄游上溯的魚群不易快速通過,常成為掠食者的狙擊現場;跌水簾順流沖下的中上水層有水中的掠食者來回巡邏;迴水區則常有過山蝦等著從天而降的殘渣 。 潭身: 龍蛇雜處之地 底質差異很大,掏刷側與推積側明顯不同,也可能因為一次大水就改變了底質。由於通常平靜又寬闊,又有夠深的水域。能夠容納體型較大的個體群聚,也有各種不同需求的動物匯集利用。如中上水層有掠食者巡遊;塊石處是藻食者的熱區,潭身陽光充足處,常可見苦花刮食塊石上的矽藻;小石礫下有許多水生昆蟲,也常可見石 𩼧 翻找。 潭緣及潭尾: 嬌小物種的天堂 水流緩和、石頭粒徑較小,有需多小型底棲偏好的小空隙,再加上細砂粒間的碎屑,也吸引濾食與檢食者,幼魚也常集中在此。 溪流調查員發現,鱸鰻老是愛躲在潭頭的石縫中,可愛鰕虎多待在潭的邊緣,而潭中間常有流線型的魚兒衝來衝去,生物們

波紋——清涼水下的秘密

圖片
8月下旬時令入秋,節氣白露後,相信許多人感受到秋意漸起;近期 接連迎來兩個「擦邊球」的颱風, 其實有著鬆口氣的確幸…… 今年在全球許多地區,高溫熱浪破紀錄連連,而臺灣也難躲極端氣候因素衝擊下的能源與水情壓力。 在特別乾旱的東部,盛夏的這段時間,有些水潭泡下去如同洗熱水澡,其實沒有那麼舒服。我們在調查過程中覺得水太溫熱,爬起來就好;但水中生物多半是外溫動物,完全可能面臨「溫水煮魚」的困境。 那麼 溪水清涼的秘密是什麼呢 ?溪水是否能暢快流動、或像死水般的停滯,這差別都可能影響水的溫度,進而牽動水中的溶氧。而除了可能流經的沿途有濱溪綠蔭帶來了 遮蔽的涼爽 ,石塊跌宕間水體有上下充分地交換之外,當水體表面產生了水波的律動,波谷對炙烈陽光造成 反射及散射 ,就有助於 降低水溫 。 而相較於平整的溪床水岸, 多變的自然溪流更有利於產生水波 。當溪水流動經過著高低不平、寬窄不一的路徑、來陣風的吹拂、激流過石的跳躍, 或有溪哥衝到水表抓飛蟲的漣漪….;這些躍動除了帶動水層間的擾動,也因此產生了波紋反射,這種種的自然而然,都讓 熱辣辣的天氣下, 溪流可以更冷靜、 而生物得以保有活力 。 若你這夏沒玩到水,沒關係,現在就讓這光波水影催眠你~ 延伸閱讀| 熱到無上限~你都躲在哪? 從不同視角,找到熟悉溪流環境的起點

熱到無上限~你都躲在哪?

圖片
熱到無上限~你都躲在哪? 去泡個水嗎?Oh不~兩個月來沒下幾滴雨的溪流,也是溫水煮青蛙般地不舒服。那溪裡的魚哪裡去?除了大石塊邊的 跌水瀨區 , 岸際草叢 根系緊抓著砂石較不易被水流捲動,因此邊緣常往下被刮出一個相對深一點點的流路;加上遮蔭的涼爽,就成為旱夏重要的救命庇護區。 台灣東北部持續在太平洋高壓壟罩下,在南部中部大雨特報的同時,基隆宜蘭已經有幾個地方進入缺水危機。祈求風調雨順之外,我們除了節約用水,還應該重新思考,為溪邊多留些自然草叢樹林,為艱困求生的生命,都留下最後的調適生機。 延伸閱讀| 濱溪植被還有哪些功能?〈 環境梯度的觀察 〉 濱溪植被四季都重要!〈 春江水暖誰先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