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取水如何衝擊河海資源?洄游魚蟹難關多 part.1

        

二、三月起,台灣東部平原的水田進入春耕期,各水圳供應水源的河川,也因此默默地被築起土堤、改變流路;大部分、甚至全部的表面逕流,被引導進入狹窄的灌溉渠道,而寬闊的主河道露出乾涸的床面,還有許多大塊石提醒我們,這平常該是有充足水量的湍流路。

而水路被切換跑道的初期、東北部才正從雨季轉換入較乾的月份(近年變化頗大,但豐水期大致是十月到隔年二月),豐水期出生下漂至河口近海的洄游魚蝦蟹苗,正陸續回到島嶼陸域,沿著大小溪流上溯,展開牠們這一代的成長與繁繁衍。

這些河海洄游物種的幼苗看似量大,是環境變數大的生物演化成「以量取勝」的繁殖策略。舉例而言,一批可能10萬隻仔稚魚孵化就開始闖關,浮游狀態的下漂過程已經大半進了其他動物肚子,若遇河床乾涸就擱淺整批陣亡;有幸入海的個體變成更多海洋動物的食物,造就我們依賴的海洋生產力;數月後返回河流的可能只剩10隻,但眼前一樣關關難過。也因此,我們若還買這些小小的紅頭魩仔來吃,對演化計算好的生存率可能造成無可回復的生存損失,讓這些曾經普遍的物種,很快進入種源枯竭的狀態。而旅路上的險阻更是這樣致命的打擊

 


當牠們隨著岸流被推送到自己的出生故鄉或鄰近河口時,並不知道洄鄉之路新添了更多險阻等著牠們。除了水源被截走直接在路上乾死之外,讓我們試著從幾條河的現況來理解,看似理所當然的農業灌溉取水,到底用什麼樣的方式,損傷了河溪生物多樣性(或說河海漁業資源)?

 *以下設施或工法用語非專用術語,僅以功能及型態描述。

之一:圍堰取水

從課題的源頭點看起:河流在取水口的上游,遠遠地就被築起暫時性土堤,引導水流。今年許多引流土堤變成了圍水堰,之所以得用這樣的描述轉變,是因這些土堤已經將所有通過這個斷面的水流都攔截,也就是直接把水流圍起來了。


土堤的寬度及高度,決定了溪水有多少能留給自然流路。若不全用高出平常水量的土堤攔阻,溪流起碼能保有隨著雨量增加的流量。而土堤的高度及範圍要配合水量變動施作,維護工作就更繁複、成本更高。所以目前的作法都是先取再說,下雨大水、或用水需求降低,再打開下方的溢水口(或排砂門)。


相較於今年的全河道攔截,往年在武荖坑溪的取水,至少留給溪流一些水、留給生物一條小路。

或同一條河的下游還有取水設施,上游的取水設施常會先取入水道、再分流放回河道。這種方式的影響程度,主要看取水離槽的水量及距離,有時仍造成長達1公里的河道乾涸,若剛好有支流原在這段匯流,也會造成支流下游的長時間伏流,以致於即使支流棲地良好,在春夏上溯的生物仍無法抵達,例如戲水聞名的南澳北溪支流鹿皮溪。

 

之二:制水門放水形成的難關

既然制水門還有溢流口把水放回河道,那麼這唯一的通道,能否讓幼魚幼蟹通關呢?不是不行,但難度大增、成功機會大減。

前面提到,圍堰若把溪水全面攔截,那麼下雨時就會擔心,原本寬闊河道可容納的水量,若都擠進寬不過2公尺的水圳恐將釀災。此時慣行作法不是放開攔水土提,而是開啟水圳渠道上端的溢流水門(排砂門)。大量溪水從這通過1- 5公尺開啟程度不一定的下方狹窄開口,形成相機都強烈晃動的極高流速的衝擊。水層游動的物種如湯鯉、海龍,就在這一關敗退下來;能貼底抗強流的鰕虎們,塞車在強流下勉強找機會貼底通行;有腳的小毛蟹最能應付,常在流速過強的隘口改走水上,但也因此容易被鳥掠食。

今年南澳溪有新設制水門其實還在河道邊,離水圳很有一段距離,採用上方溢流回河道的方式,就形成高達 2.5 公尺的落差水牆。循著鷺鷥你會發現點點黑影在牆上蠕動,大量的日本瓢鰭鰕虎及大吻鰕虎幼魚,用牠們僅約 2.5 公分的身軀,沿著水花濺濕的壁面努力上爬。遇到不光滑的苔蘚就卡關、一個不小心也會掉下來,艱辛的程度,讓人不禁想起刻正發生的瀑布遇難事件。

之三:隱藏版的圳路陷阱

在這條掙扎著存活的旅路上,人工設施維管的各種小狀況,或為了我們方便管理的慣性設計,也常成為生物們意想不到的大危機!我們在下一篇報導。

而在這些生命的損耗還持續發生的同時,平原的水稻管理早已進入關水曬田、挵花孕穗的階段了。各河流有合理的水權分配、區分需求尖離峰來節制取水,恐怕是在設施研發改善之前,我們最可以做,也最有效果的努力。


但這些討論絕對並非指責灌溉用途,感恩農業養活島嶼的每一位居民,但也因為我們都需要,因此更有責任知道影響的途徑!從而設法找出更智慧的取用方式,以盡可能降低對溪流其他生態系服務的衝擊。而取水供水的單位,從人民團體的水利組合,走到今天的政府機關,更也有責任讓水資源取用方式照顧到其他環境權益,尤其在農業之外、漁業及保育也都是農委會或農業部的職掌!


【追記】在 6/2 起瑪娃颱風外環帶來的雨勢浥注後,武荖坑橋上的圍堤,已沿著蝕溝衝出開口。在冬山閘溢水門也打開的情況下,武荖坑溪通海之門又打開了。雨停之後,我們看到源源不斷的幼魚路隊,通過大水打開的缺口,得以進入中上游安全環境展開他們的新生活。此時平原稻作幾乎都進到孕穗甚至勾頭的階段,田間管理需要關閉田水僅保持濕潤,農水的需求高峰已過。希望農田水利單位在衝突需求降低的天時下,能保障洄游生物的路權及下游的水權,保留一部分流路給溪水走。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武塔人的回憶,消失的南澳南溪(下)

遠望坑溪的復健:羽豐米也要魚豐

鱸鰻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