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河溪「孔隙」為何物,直教魚生老相許?

從河說起的關鍵字中,常常出現「孔隙」這個詞。在河溪治理工程中,也開始出現「多孔隙護岸」的說法和做法。大家在乎的孔隙到底是什麼?今天,我們用一些溪流裡的影像,讓生物自己說話,關於他們利用的孔隙。 孔隙其實不一定是(而且很少是)一個具體的洞。 石頭和石頭之間、石塊在岩壁旁、沒有完全密合交界的大小縫,就是最普遍的孔隙。完整的物品出現的裂縫也是:岩壁在軟弱的節理處被水逐漸侵蝕,形成凹槽或不平整的表面;或人工護岸基腳被掏刷,這掏刷面不易被塞滿,都能成為水生動物利用的掩體。 石塊的凹處也是褐塘鱧適合埋伏的場所 護岸基腳掏空形成的孔隙 在夏天常是魚群躲日頭的房間 那麼多大才算? 多小就不適合?這還真的是自然界最關鍵的「相對論」: 對體高不到 0.5cm 的小毛蟹來說, 2cm 可能就大到沒有遮蔽;而對 25cm 的大石賓來說, 2cm 的縫不會吸引他。引用釣魚人常說的:『大孔大魚、小孔小魚、嘸孔就嘸魚。』重點還是要看你針對什麼樣的生物,而牠們又要在那樣的環境做什麼? 為了搶到最適合自己的石洞,繁殖期的石賓豁出去了! 還有如水漩渦邊緣形成的停滯沉降區那樣,看起來空曠平坦的靜潭底,沒有明顯石頭組成的孔隙,但彷彿整段溪岸的落葉都被掃到這裡堆置,就增加了很多不同腐化程度的葉片果實堆疊間的孔隙:你可以說米蝦及石蠶在這裡刮食葉片表面腐植質,然後當牠們再吸引想捕食的掠食者,你也可以說米蝦躲進葉隙孔隙躲避吻鰕虎。 溪床上的孔隙為何不會被塞滿? 有的位置跟水流間的關係,本來就不容易 沉降 細小砂石: 大石塊組成的溪床階梯,在跌水間常有不小的孔隙;苦花喜歡在這高溶氧環境穿游(推薦造訪: 苦花的大石運動場 ),鱸鰻則愛這良好的狙擊點位,總是大石障礙前移動較緩慢的魚群可吃。 大石塊組成的溪床階梯下,也是鱸鰻熱愛的狙擊點 而瀨區形狀不一的石頭層疊,並不會像規格一致的磚塊,但流動的水勢又 淘選 了會沈澱在此的特定粒徑大小,所以活水不缺孔隙。水流弱時,帶來較輕的細沙,但水流較強時,表面不夠重的又多半被帶往下一緩流處。這些薄薄的、沒被壓實、也沒覆蓋整塊塊石的細沙,動物可以藉由身體擠開,算是河溪裡的軟組織。 石下總有瓢鰭鰕虎容身之處 有的孔隙其實是輕輕塞滿的,但沒有被壓實 , 四周也還凹凸有緻,或許不影響牠們被利用的理由。因為動物也會自己營造孔隙,在牠們能力範圍之內: 日本瓢鰭鰕虎的逃竄常帶有一溜塵煙,就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