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2的文章

你的軟弱使我強韌—變動河灘地的大功用

圖片
火車公車過橋渡河時,不知道你是否也注意到,最近的風景不一樣了:秋冬季進入豐雨期的東部,河道上的綠色面積少了些,除了剛被水刮過露出的裸露石礫沙地之外,有的地方閃耀著銀白或帶紅的花(穎果)海;但也有些河床上仍有深綠的樹林,且這些樹林的面積似乎一年比一年還擴大。而 這些不同的溪床植被,是否 代表什麼意義呢? 深綠的樹林,代表著它們能讓腳下的土地穩定少變動,若是在山坡、或在陸域的平野,有森林緊緊抓牢著土地都是好事;但在河流裡卻就不一定了! 因為河溪是靠變動維持穩定的環境系統 。 水少時露出的河灘地,只要不比流路高太多,在下次不用太大的雨量時,就有機會被溢淹過去。有別於山溪那麼明顯受地勢主宰向下掏刷的情況, 河水在坡度不大的近平原河谷,主要 是藉著左右的微幅蜿蜒旋轉,並在均勻底質的河床上刮出幾道麻花辮一般的圖案。這也是因為河道上有著鬆動的礫石沙土,在每次大水的沖刷時會被捲動,因此,藉著這左擺右蕩、並且攜帶著砂石跑動的過程, 水勢的洶湧也就被 消耗而舒緩下來;等到水退時,我們再度看到河床上灘地的位置和形狀,很可能已經有些微變動了。 台灣主要的大型河川多是辮狀河,下游河道平緩寬闊,水流挾帶著泥沙擺盪畫出交織的辮流。 甜根子或裸露灘地,就臨著水流沒有太大的高地落差,每次大水都可能重塑砂洲的形狀,也透過水勢把植被演替控制住,不易發育成樹林。 這些 變動從鬆軟的砂洲邊緣 開始,其鬆軟特性在遇到較大的水量可以 變形移動而削弱水勢 , 形成洪水災害的第一道防護 。 在近年連續幾起鐵公路事故中,我們都開始注意到一個名詞『潰縮區』,原來 硬碰硬不是王道 ,交通工具的設計很著重: 高強度座艙結構之外搭配完善的潰縮區 。潰縮區的被擠壓變形,才使得撞擊的動能適度被消耗轉換,並減弱到座艙強度能夠承受的極限之下。河流也是一個能量系統,倘若我們讓奔流的河水全速衝刺,少有石塊草叢的摩耗、沒有搬運砂石的損耗,那恐怕即使耗費了更多的資源來興建強大的堤防,還是有更難預料的災害發生位置。 何不讓 變動的灘地幫我們扮演潰縮區的角色 ?! 而這些能被經常被搬動又重新堆積的灘地區域,本身有豐富的微小孔隙,在灘地下方與河道水流相連通處的「間隙水域」,礫石表面附著了許多微小生物,藉由牠們的攝食與新陳代謝,消耗著水體當中的營養塩,也就如同污水處理廠的淨化池一般,就相當於許多大城市對生活污水採用的 礫間淨化處理場 。因此在協助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