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溪的住戶們,近來可好?
Hello,大溪溪親愛的住戶們,近來可好? 最近經過大雨的洗禮,食堂及起居室似乎也都找回來囉! 去年八月水保局的優化試驗,打開其中一支固床工的 低水流路 ,也就是在原本幾乎平整的壩體上做一點調整,讓溪流在久不下雨時,仍能在原本最低的河床上,維持一道最集中的流路。試驗並沒有太多介入,期待藉由降雨後的河水雕塑,能找回這裡該有的有深有淺的寬V型河槽,這樣無論久旱大雨兩相宜。而低水流路上最弱的水流,將攜帶沉積最細的顆粒,也能好好幫溪床做好不滲漏的水密工程,減少枯水期再發生溪水全部下滲伏流的威脅。 經過秋冬春又夏,原本單調平坦的溪底,現在有大大小小的孔隙,這短短一段的物種種類也倍增回來:有粗如手肘的鱸鰻、有細瘦如蚯蚓的海龍;剛從仔稚魚蛻變成小鰕虎的路隊通過;甚至是漁市可見的甘仔魚和雞魚,也都回來覓食了!當鄰近有同樣課題的溪流又開始伏流而乾涸時,這裡幸運地沒有再遭受往年的重創。 溶氧高又有穩定石塊,恢復了滿滿洄游蜑螺卵為前景、整排洄游瓢鰭鰕虎當背景的畫面。 "中尾"鱸鰻開房間囉! 優化的指標生物--無棘腹囊海龍在流水裡啜食 長大後橫行海洋的六帶鯵(甘仔/瓜仔),也通過固床工上來活動囉 好寬的蝦掌從石縫中揮出來~微棲地多元,就能提供多樣的洄游蝦蟹入住 石頭大小分明,是瀨區的健康樣子。這裡的禿頭鯊也有老有少,有住下來也有繼續往上溯游的個體 前幾年頭城的大溪溪歷經整治,因為變寬兩三倍的流路上,設置的固床工高於原本的河床,在這接近出海口、坡度不陡的溪段,就在每支橫向壩體的上方,淤平了細小的顆粒。雨季還能被稍大的水量帶走;乾季時,河床上往往填滿了比米粒還小的沙石,包埋住那些大大小小的孔隙,也就是生物在河床裡的家。 現在,曾被囚禁的的砂土、釋放到海口去保衛海岸線;原本消失的孔隙空間也還給生物們,並讓水流在當中碰撞跌宕而削弱沖刷的力道。然而安全的流路還需要左右能伸展擺盪的空間,不會過於 高低兩極化 的河道,才能讓灘地在水大時幫忙消化水流的奔放。 就讓我們期待試驗有成之後,更進一步的整體優化吧! 優化打開低水流路後,水下光紋映出流水,再現大小石塊和孔隙的錯落有緻 優化之前,河床高度被細沙包埋住而單調,水沒有深淺及流速的變化 優化之前,每到乾季就擔心水下滲沿著原本的河床流動,造成表面乾涸的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