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中的毛毛蟹
寒流一波一波報到,你也像毛蟹一樣備著手套和毛大衣了嗎? 其實毛蟹的毛毛手並不為了保暖,當然也不是翻山越嶺時拭汗用的。關於在水中的毛蟹為何有這樣蓬蓬的毛毛螯指,有許多演化的推測,比如增加浮力幫助游泳漂流、感測水流方向及強度、或是較勁威嚇時能比拳頭大。 雖然最近寒流冷颼颼,仍是毛蟹活跳跳的季節,甚至鄉野路邊也更常見到「野生毛蟹」的招牌。因為中秋過後入冬的時節,成熟的毛蟹會從河溪的中上游爬回鹹淡水交界的河口,陸續交配、抱卵孵育,這傳宗接代的旅程也正是人們捕捉食用的熱季。逃過一劫的母蟹,在大約兩週的抱卵後,將變成蚤狀幼體的毛蟹寶寶釋放到海水中,成千上萬的毛寶大多數成為滋養海洋其他動物的食物,倖存的幼蟹就等到下一個春夏豐水時溯回溪流成長。 台灣主要有兩種毛蟹,在河海之間上上下下:分佈西部到宜蘭為主的合浦絨螯蟹(以前分類歸為日本絨螯蟹)、和蘇澳往南整個東海岸為主的台灣扁絨螯蟹(俗稱青毛蟹),曾經是台灣人最熟悉的洄游動物,但旅途複雜風險多,環境的改變早讓毛蟹遽減,過去河邊住家能被上溯幼蟹大軍包圍的盛況,已在近三四十年陸續消失了! 資源要維護才能永續利用,不論是為了享受河鮮懷舊,或是保護近海資源,都需要保護好能讓毛蟹長大繁衍的河溪。生活幾乎都貼著石塊的牠們,要求的其實不多:別太差的水質、沒有完全被截走的水量、夠多夠大的溪石就足矣。 「封溪護漁」的河川是護育種源的資源保護區,我們可以一起守望相助,如果看見蝦蟹籠就通報派出所吧! 看更多| 跟蹤毛蟹的旅程會遇到什麼難 題 ~ 保育種源的封溪護魚區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