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23的文章

灌溉取水如何衝擊河海資源?洄游魚蟹難關多 part.2

圖片
  當洄家的路被圍堵到只剩一條,在這條掙扎著存活的旅路上,人工設施維管的各種小狀況,或為了方便管理的慣性設計,也常成為生物們意想不到的大危機!

灌溉取水如何衝擊河海資源?洄游魚蟹難關多 part.1

圖片
         二、三月起,台灣東部平原的水田進入春耕期,各水圳供應水源的河川,也因此默默地被築起土堤、改變流路;大部分、甚至全部的表面逕流,被引導進入狹窄的灌溉渠道,而寬闊的主河道露出乾涸的床面,還有許多大塊石提醒我們,這平常該是有充足水量的湍流路。 而水路被切換跑道的初期、東北部才正從雨季轉換入較乾的月份(近年變化頗大,但豐水期大致是十月到隔年二月),豐水期出生下漂至河口近海的洄游魚蝦蟹苗,正陸續回到島嶼陸域,沿著大小溪流上溯,展開牠們這一代的成長與繁繁衍。 這些河海洄游物種的幼苗看似量大,是環境變數大的生物演化成「以量取勝」的繁殖策略。舉例而言,一批可能10萬隻仔稚魚孵化就開始闖關,浮游狀態的下漂過程已經大半進了其他動物肚子,若遇河床乾涸就擱淺整批陣亡;有幸入海的個體變成更多海洋動物的食物,造就我們依賴的海洋生產力;數月後返回河流的可能只剩10隻,但眼前一樣關關難過。也因此,我們若還買這些小小的紅頭魩仔來吃,對演化計算好的生存率可能造成無可回復的生存損失,讓這些曾經普遍的物種,很快進入種源枯竭的狀態。 而旅路上的險阻更是這樣致命的打擊 !   當牠們隨著岸流被推送到自己的出生故鄉或鄰近河口時,並不知道洄鄉之路新添了更多險阻等著牠們。除了水源被截走直接在路上乾死之外,讓我們試著從幾條河的現況來理解,看似理所當然的農業灌溉取水,到底用什麼樣的方式,損傷了 河溪生物多樣性 (或說 河海漁業資源 )?   *以下設施或工法用語非專用術語,僅以功能及型態描述。 之一:圍堰取水 從課題的源頭點看起:河流在取水口的上游,遠遠地就被築起暫時性土堤,引導水流。今年許多引流土堤變成了圍水堰,之所以得用這樣的描述轉變,是因這些土堤已經將所有通過這個斷面的水流都攔截,也就是直接把水流圍起來了。 土堤的寬度及高度,決定了溪水有多少能留給自然流路。若不全用高出平常水量的土堤攔阻,溪流起碼能保有隨著雨量增加的流量。而土堤的高度及範圍要配合水量變動施作,維護工作就更繁複、成本更高。所以目前的作法都是先取再說,下雨大水、或用水需求降低,再打開下方的溢水口(或排砂門)。 相較於今年的全河道攔截,往年在武荖坑溪的取水,至少留給溪流一些水、留給生物一條小路。 或同一條河的下游還有取水設施,上游的取水設施常會先取入水道、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