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望坑溪的復健:羽豐米也要魚豐

適宜登高健行的秋天,大家往來貢寮草嶺古道時,是否注意到沿線陪伴的遠望坑溪,已經有了不一樣的風貌呢?

就在今年(2023年)6月,農田水利署北基管理處推動的「田寮洋取水堰改善工程」順利完工,這對於「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而言,是別具意義的先驅案例。

田寮洋一堰調整後的新面貌,平直留有溢水缺口的堰體,除了保留原取水導流的水頭高,落差變成系列石樑,如階梯般地提供無障礙坡道。

河道工程不再「工程=水泥化」

位於新北貢寮的田寮洋濕地,擁有豐富多元的棲地環境,是東亞澳候鳥遷徙線的重要中繼站,根據eBird(國際知名鳥類資源線上資料庫)的資料顯示,迄今田寮洋濕地已記錄到超過300種鳥類,也是「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所關注的重點區域之一。

而遠望坑溪作為田寮洋濕地重要的的水源地,下游的取水堰如同一道道高牆,讓洄游物種難以上溯到更適宜生活的地方,此外因為這些橫向構造物早成溪床「上方淤積下方掏刷」,導致每年枯水期灌溉取用後僅剩溪水伏流化,還要面對每年長達一、兩個月的長距離斷流的夢靨。
位於最下游的田寮洋三堰,常可見到苦花石賓大魚想洄到中游,卻頻頻撞牆失敗的畫面。

三堰原本淤積抬高了河床,不僅不利取水灌溉,同時造成棲地退化,是這次改善的最主要標的。

這次的「田寮洋取水堰改善工程」不僅調整3座灌溉取水堰,遠望坑溪中下游沿線的11道固床工也依據溪流原貌的分析、及達成引水目標所需要的河床高程,用接近自然結構的方式佈設石樑、重新復建「足夠取水、又不影響防洪安全及生物移動」的溪流地形骨架。

重建的石樑骨架是這樣一顆顆量測挑選出來的。

來到大家常駐足的遠望坑街地圖告示牌前,原本超過2米的三圳取水壩體已經變成略有坡度的淺瀨;原本淤滿細砂石的取水口,調整到更上游的河床下,收集表層伏流水、沿地形下流到圳頭。

驗收檢查雨勢後的近自然石樑,要能被水勢及帶下來的小石細砂填擠得更穩固。

灌溉取水不僅更容易,也不再受限於旱季溪水在淤積段下滲的影響;而大幅下降一米多的抬水堰,除了打開生物移動的自由,也改善了大水來時的通洪能力,win-win!

生態真的有變好嗎?

「原本三堰下常見的魚群怎麼不見了?我書讀得少,不要騙我!」

過去我們習慣在三堰下看到的熱鬧景象,其實是無奈的魚蝦們,始終回不了家的公路堵車。現在無論往前或往後,已經有更多同樣熱鬧的小小聚落正開著慶祝派對囉!


改善工程前,有4處壩體下常見大魚塞車、小魚卡關的障礙;改善後,還未再見到這種情況。

六月完工後,遠望坑溪經歷了兩場雨勢。
原來長期突出抬高的河床,平順化下降後,不用多強勁的水流也也可以自然搬運細泥沙,讓流心露出石礫的表面和孔隙,使得河床更能生長底藻帶來基礎生產力,還增加了大小生物需要的孔隙棲地。

中游竄出鱸鰻表示:聽說我的食物們都能上來了!

原本高壩周遭單調的環境裡,也開始來了一些新住戶。
偏好涼爽水溫和高溶氧環境的苦花,在兩道取水堰及原本連續固床工的區段間大幅增加,成熟的枝牙鰕虎們,也會在這裡張鰭爭艷鬥舞宣告牠們的領域。

(左)重建的溪流骨架釋放水的自然流動,增加了台灣白甲魚(苦花)和纓口台鰍的適宜棲地。(右)也更容易見到成熟的枝牙鰕虎們。

還有河海洄游的貪食沼蝦、字紋弓蟹激增,之前未在這此溪段記錄過的細額沼蝦、寬掌沼蝦也悄悄現蹤,尤其牠們被視為石質底高流動的獨流溪特色物種,可謂意義非凡!體型為激流而生的溪鱧,雖然爬過壩體對牠而言不算太難,但以往並沒有牠通過這溪段遲滯淤積區的記錄,如今也在更上游的地方被目擊。


(左)偏好流動水域和乾淨塊石的細額沼蝦大駕光臨!(右)偏愛激流生活的溪鱧一舉往中上游大幅擴張。

還記得五月爬滿田寮洋無名溪的弓蟹幼幼路隊嗎?現在遠望坑處處能見到成蟹的身影喔~

當平直的壩體調整為更自然的線型,有助於水流往下游有集中的流心,有深有淺,原本苦於雙溪主流淤積而幾乎淤平的匯流段,至少有了一段不太擱淺的環境。於是除了碗米仔、雙邊魚這些中上層雜食者,黑格、瓜仔(六帶鯵)這些中大型河口海魚的小朋友,也成群拜訪遠望坑找吃的。

(左)競速級泳技的六帶鯵(瓜仔),從雙溪河深入遠望坑下游的距離增加了。(右)流心重建之後,下游淤積的底床能露出來較高高低低的石礫,成群的河口海魚小朋友進來找吃的,穿梭著底床慢慢逛游。(圖為太平洋棘鯛)

讓水流自由,也讓生物自由

自然溪流從山區流到平原的路上,原本就有高高低低的起伏障礙,在遠望坑的自然溪床中,互相卡扣如階梯的石塊們,自然而然會保留有陡急、也有緩順的多元通道。

因此這一次改善工程的設計和施工單位,除了打開原有取水堰和固床工的平直壩體,同時也仿效自然、重建遠望坑溪的骨架。這些有高有低、有大有小的石樑工,除了能夠維持連續的低水流路,讓生物通過這個斷面時可以選擇不同路徑,也是河流水石互動的穩定力學結構,可以說是師法自然的安全構造物設計。


這次我們師法自然河溪中的石樑,學老天爺打造無障礙通道的固床工。

適當的大小排瀨,盡可能接近自然的樣貌。

原本的取水堰就像巨人的高牆,壩下有31種河海間移動生活的魚蝦蟹螺,過去10年間只有8種曾在壩體之上被觀察紀錄。今年改善工程結束的四個多月,觀察到的物種增加到33種(多了2種!),其中成功上溯超過原本壩體所在位置的,一舉增加到20種(多了16種!),「無障礙」河道增加了生物的活動範圍,擴大棲地讓更多個體有機會到這裡繁衍;我們也許久未見一輩子生活在淡水域的魚兒們,塞車在壩下的畫面。

歡迎大家到遠望坑溪「感受一下」,不過目前遠望坑溪封溪護魚中,不能下水哦!

河溪也想和農業一起共存共好

這次的工期強碰了今年耕作,為農民帶來諸多不便很是辛苦了!不諱言這項創舉,在現場調整改善的討論仍然持續中,但還是要為農田水利署朝向「自然解方」的努力鼓掌!

農業生產絕對是我們重要的生活基礎,持續尋求共用共好的方式來取用河溪的水,才能保障河溪所提供我們的其他生存服務不致崩解。而取水設施的改善只是開端,並不能完全解決整體水量及調配。自然解方更注重後續「順應自然營力的調整維護」和「回應資源量的有效管理」,因此未來灌溉水的日常管理,更是共生共好的關鍵,如何在溪流基本維生所需要的連續水流之下,在旱季願意更麻煩也更有技巧地管控取水量,「留水於河」將是新北貢寮區田寮洋稻農的使命之一。

未來,先感謝田寮洋的農民們調配用水,請託雙玉里的封溪護魚巡守隊多多擔待。這次的「田寮洋取水堰改善工程」也代湯鯉、塘鱧、苦花們,謝謝農田水利署和一起努力的專業夥伴們!


九月田寮洋培力夥伴的水圳踏查,一起見證了調整之後,田寮洋一圳這最美的取水頭。


延伸閱讀|
什麼是「溪流骨架」?什麼是「水石互動的穩定力學結構」?
→找答案請看島讀河溪《溪流骨架的觀察》

遠望坑溪還曾經歷過什麼工程嗎?
→2019年的友善工法修復紀錄,請看〈兩年後的遠望坑溪,逆齡~〉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武塔人的回憶,消失的南澳南溪(下)

鱸鰻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