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 06, 2022 還記得兩年前【我願是你的風景】嗎?那片友善細心的工程後風景,現在如何了?東北季風盛行的這五個月來,遠望坑溪的雨神太殷勤,春節期間連續上班不停歇(哭~千萬別再發假日加班費給他了):5個月來有107個以上的雨日(快跟勞動部申訴!!),累計降下超過2218mm的雨量。今天我們在雨不停國(注定)黃濁的溪水邊,持續記錄當年《貢寮區公所》友善工法修復的兩處濱溪坡,報平安。不再有混凝土牆不透水的禁錮,邊坡能從會呼吸的砌石孔隙均勻排水;加上大自然綠覆自癒能力的接手,展現了越來越青春的逆齡容顏!希望,五年後再回顧,就看不出當年的傷疤囉。 取得連結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吃土的日子要過去了嗎? - 7月 29, 2021 疫情獲得穩定控制,吃土的日子,終於快要過去了~ 其實在溪流裡,真有一群動物還要繼續靠吃土過日子呢。尤其在河流平緩的下游,或是溪床變寬闊的兩側,常有機會觀察到這些以濾食或撿食方式,充分利用細沙泥中營養碎屑的夥伴。他們在環境中也算是清道夫、至少是資源回收者的角色。每個物種本領不同,但多半不拘泥在一個地點、能靈活地「逐機會而居」~哪裡有流水載不動的細顆粒,哪裡就可能有飽餐吃。 影片第一隻垂著黑淚斑的「細蝦虎」像掃街車,展現典型的濾沙吃法~但肚子裡並沒有塞滿了細沙(也太嚇人),因為濾過不要的、又從鰓蓋倒出來給河床。第二隻有性感嘴唇的「厚唇鯊」,有耐心地在沙中翻找我們肉眼看不清楚的小動物;這天,水流從上游不斷外送食物下來,瞧他如羽球選手般刁鑽,一會而貼著底撈、一會兒跳著攔截,機會主義的魚族才不會放過漂下來的禮物。 而同樣是吃土一族,不同的動物還是會依據泥沙的不同顆粒大小,選擇牠們各自喜歡的棲所。而決定這空間分佈的,就是溪流中水流的速度,;而賜予這一切的,當然是這個河溪從上游到河口所串起來的生態環境囉!包括河邊的草叢、包括濱溪兩側的樹林或農田。 這還是驗證了:大自然裡沒有天然垃圾,只要我們保留多樣的棲地,處處都是循環經濟啊。 閱讀完整內容
潭,因瀨而完整 - 10月 04, 2021 美麗的 潭 ,大家都愛;奔騰的 瀨 ,卻常被人們覺得需要管束。 但如果有一天,潭能開口,她可能會說出這樣的情話:『瀨,我因你而更完整!』 頭城大溪溪固床工優化試驗,就催化了這樣的愛情:在上方低水流路被重塑之後,某天傍晚下了一場57mm/hr的短強雨勢,大溪居民在隔天早上赫然發現: 回憶裡下游某處的長潭回來了! 水保局對構造物優化試驗後,貌似大溪居民回憶某處的長潭發育回來了! 新長潭,就如同大部分的 天然跌水潭 ,從潭頭到潭尾形成一個前深後淺的弧,潭身左右剖面也像碗一般,從最深的潭心,到透出水下石塊的邊緣,晴空下的藍、陰天時的墨,都展現有層次的豐富美。 最深的 潭頭 將是久旱時重要的避暑區,儘管它底部因為是構造物基座沒有太多孔隙。 潭腰 左側 緩流的積沙區,碎食的豆仔魚、雙邊魚聚集。偏流心的右側岸緣,大石塊參差地露出成高高地低的石林,島鯻們穿梭巷弄走走停停地找吃的,洄游幼魚的路隊就沿著最邊邊走,路上還有塘鱧埋伏著。 潭尾 漸淺陽光充足,禿頭鯊和枝牙鰕虎忙著刮食矽藻;接著又出現較大的石塊緊密排列著,翻過去又是水流較強的 瀨 ,大湯鯉和苦花在這兒等著~ 潭腰邊緣參差的石林間,銀島鯻(銀身中鋸鯻)像逛街一樣,穿梭巷弄找東西吃。 潭腰邊緣參差的石林底部,有好多凹凸孔隙,成為掠食者埋伏之處,褐塘鱧又以為沒人看得到牠,靜待狙擊的機會~ 沒有導護老師,洄游的幼魚路隊,總得沿著潭緣緩流較淺處移動。 潭身或偏離遠離流心的側腰,通常是細顆粒沉積的環境。碎食的雙邊魚和豆仔(鯔)喜歡聚集在這裡。 過了「潭尾」,翻上大徑石組成的「瀨肩」,溪水又再度奔放,湯鯉(烏尾冬/紅尾冬)成魚常在這環境結群覓食。 那你說的「完整」,是指甚麼呢? 其實,原本各道固床工下,都因上方淤積、下方掏刷的現象,而有一個相對較深的水域。然而因為固床工構造物的工整,以及上方淤積區水流的平緩,水流幾乎只有一個明顯的動力方向:沿著整齊的構造物邊緣跌落,沖出一個短短的,不足一個人身高的深水槽溝。這樣的短潭炎熱久旱時撐不住大魚的生計,泳躍上溯的物種也沒有助跑衝刺區。 原本平直壩體下方,也掏刷出一個潭,但即使豐水期也很陡短迷你,缺乏完整的環境梯度。 斷面缺乏變化的壩體下方,跌水區陡深但又短,喪失中間棲地,生物上溯也常受阻於潭頭強勁水流。 平直壩體下的短潭,小魚常困在一列落差及跌水的沖擊下,找不到替代路徑可上溯。 有瀨相連的潭 ,因為 閱讀完整內容
疏濬採砂後的妳,還可以恢復健康美貌嗎? - 3月 10, 2022 雨季結束後的這一天,南澳陽光燦爛,溪床卻依舊慘爛,看來被戲稱為「南澳南溪賽車場」的這裡,在一年來的 疏濬暨土石採取 工程結束後,即使曾歷經單日破百厘米的冬雨洗禮,並沒有讓她恢復生機。因為這樣 沒有善後的撤場 ,如果又像去年梅雨颱風都不光臨,原本 有深有淺、自然擺盪或辮狀交織的棲地 ,不知還要等多久、有多大的雨勢,才能發育回來?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