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塔人的回憶,消失的南澳南溪(下)
(回顧上集,請點 這裡 ) 看完南澳溪的出海口,我們驅車上行,來到澳尾橋。 地方天然的泳池與跳水台 從澳尾橋朝上游鐵路橋的方向望過去 「鐵路橋到澳尾橋這一段,烏魚很多,澳尾橋開始往上游,會形成一個又一個很深的水潭,是台灣鯽魚最多的地方,也是我們部落居民跳水玩水的地方,國小的時候還是只有單行道的蘇花臨海道路(日本人開的),我們會跟著比較大的孩子一起玩,直接助跑跳下去,那很好玩,高度快要十米,水深也有五、六米深,跳下去都是泥沙、黏土,不會撞到石頭。」 我跟隨永光大哥沿著澳尾橋附近的公路徒步,去看另一個跳水點。 「這裡比較陡,我們會到下游抓樹藤再爬上來。」熱愛跳水玩水的我,一邊想像這幾個跳水點如果還在,完美的高度、水深、地質,那會是一個多棒的熱點。 「在我升高中之後,臨海道路重新開挖、打水泥,拓寬成現在雙線道的蘇花公路。你看這裡,這邊以前都是深潭。」永光大哥指向公路旁被樹叢掩蓋住的方向。 「深潭裡面會沉積黏土,有禿頭鯊、蝦子還有鱉。我最喜歡抓鱉,因為鱉喜歡沉在泥巴,還有枯葉樹枝遮蔽的地方,只要用棍子敲敲牠的背牠就會衝出來。這裡還有很多台灣鯽魚游來游去,可能吃的東西也多,我觀察牠們不太喜歡在急流那種地方生長,幾乎都是在深潭看到牠們。」 現在的深潭已經所剩無幾。 然而,「民國71、72年以後,蘇花公路底下的溪床開始出現一堆又一堆的石籠,一直延伸到上游。」 「這段岩壁長年累月被水沖擊,其實很堅硬,不知道那時候他們放石籠的目的。放了石籠之後又用土方覆蓋,還為了疏濬把河水都引到中間,深潭後來就都沒有了。」 我們與溪水的距離 澳尾橋下的河床現況 永光大哥的藍色小貨車停在視野最好的避車彎。 「以前河道的中間都是芒草,沒有牧草也沒有銀合歡,可以直接看到對面的武塔國小。現在的堤防是北迴鐵路蓋的時候才有的。」 「國小的時候,有外地人來種西瓜,我們最喜歡六月的採收期,因為西瓜會隨著水流下來,小孩子就會去下面等西瓜,如果颱風天淹過去,西瓜也會跟著一直流下去,老闆沒做幾年就因為虧本不種了。」 「也是國小的時候,莎韻之鐘那裡有一個『永富砂石場』,挖完砂石後會有很深的地方,颱風大水後就形成一個湖泊,我們會去那邊釣魚,有時候會有蠻大的鯽魚,烏魚也有但沒有很多,不過砂石場在我國中之後就沒有再經營了。」 「民國74年左右,北迴鐵路的堤防被大水沖掉,全村趕快拿沙包去堆,不然整個水會衝進武塔部落裡面,那時鐵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