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洄游」標籤的文章

上溯潮?還是難民潮?春雨間的鬼故事

圖片
三月初,新城溪湧現了洶湧但沒有塞車的返鄉魚潮~ 一波又一波的洄游魚當中,多半是今年洄游到台灣陸域的懷抱、準備在此成長的底棲鰕虎幼魚,包含瓢鰭鰕虎、吻鰕虎、厚唇鯊、溪鱧等,沿著溪床底部如潮水般向上游移動。 由於不小心置身在魚潮中,趕緊乖乖當顆石頭,避免逆向行駛被撞個正著。一開始還覺得興奮,後來發現這除了是正常的上溯洄游之外,其實也是一種難民潮。 這條位於國道五號蘇澳服務區旁邊的的溪流,上游山區在去年的最後一季,累積了令西部羨慕、超過 4,000 mm 的雨量,而今年初的一二月也還有 636 mm 的豐沛降雨。然而在豐水期間的三月初,下游 600 公尺處(約在畫面不遠處)的河床表水時現時隱,往更下游的台二線濱海公路望去,只能見到乾涸的溪床。 面對此景,原本已在下游安住的成魚,包括了準備產卵的母魚,都得趁還有水時往上逃難。這些兩側洄游的禿頭鯊和吻鰕虎,幼時從海域溯入溪流成長後,這輩子就不再降海遷移,而是選擇一處適宜的溪段永久定居。 但這次我們仍看到這些體型較大、儼然已安家的成魚,一起擠身遷移潮中竄過畫面,尤其還有不少吻鰕虎鼓著藍色抱卵的肚子搬家。猜想他們在早春的交配期間,原都以為自己已經找到安居產卵的幸福家園。 鼓著藍色大肚子的抱卵台灣吻蝦虎 這樣清澈大水流著流著就突然消失在地表的詭異現象,聽說年復一年發生,若遇梅雨季沒雨,更像劃了一條線般,一出武荖坑的省道以下,就從戲水勝地變成乾河床。 長期以來,除了供應冬山、新馬地區灌溉用水外,在兩旁的工廠及工業區進駐後,溪岸及河床也有地下水及伏流水層的取用,不在水權核發管理的範圍內,若連抽用量都無從得知,更難論及有效的管理調配。 而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住在溪水裡的生物了!當河海間移動的牠們受到傷害,近海的海洋生產力也會跟著受到影響。 鳥瞰新城溪下游,原本豐沛的溪水變成了一條旱溪 其實,溪床表面的流水、礫石層下方的伏流水、河岸兩側的地下水,是一個相互連通的大水庫。伏流水和地下水雖然常被稱為救命水源,但並非永不枯竭,對水源任何形式的取用,都必須從這些徵兆思考我們是否過度。 很多時候,看見乾涸的溪床我們已經逐漸習慣而麻木,然而這並不是理所當然,特別是在多雨的宜蘭。宜蘭沒有水庫,數百年來的灌溉、養殖、工業、日常民生用水,都能從川流水和沖積扇端的表層地下水取得,心存感謝之餘,更得重視「管理」及「補注」。 然而國土計畫對地下水涵養補注區域仍...

寒流中的毛毛蟹

圖片
 寒流一波一波報到,你也像毛蟹一樣備著手套和毛大衣了嗎? 其實毛蟹的毛毛手並不為了保暖,當然也不是翻山越嶺時拭汗用的。關於在水中的毛蟹為何有這樣蓬蓬的毛毛螯指,有許多演化的推測,比如增加浮力幫助游泳漂流、感測水流方向及強度、或是較勁威嚇時能比拳頭大。 雖然最近寒流冷颼颼,仍是毛蟹活跳跳的季節,甚至鄉野路邊也更常見到「野生毛蟹」的招牌。因為中秋過後入冬的時節,成熟的毛蟹會從河溪的中上游爬回鹹淡水交界的河口,陸續交配、抱卵孵育,這傳宗接代的旅程也正是人們捕捉食用的熱季。逃過一劫的母蟹,在大約兩週的抱卵後,將變成蚤狀幼體的毛蟹寶寶釋放到海水中,成千上萬的毛寶大多數成為滋養海洋其他動物的食物,倖存的幼蟹就等到下一個春夏豐水時溯回溪流成長。 台灣主要有兩種毛蟹,在河海之間上上下下:分佈西部到宜蘭為主的合浦絨螯蟹(以前分類歸為日本絨螯蟹)、和蘇澳往南整個東海岸為主的台灣扁絨螯蟹(俗稱青毛蟹),曾經是台灣人最熟悉的洄游動物,但旅途複雜風險多,環境的改變早讓毛蟹遽減,過去河邊住家能被上溯幼蟹大軍包圍的盛況,已在近三四十年陸續消失了! 資源要維護才能永續利用,不論是為了享受河鮮懷舊,或是保護近海資源,都需要保護好能讓毛蟹長大繁衍的河溪。生活幾乎都貼著石塊的牠們,要求的其實不多:別太差的水質、沒有完全被截走的水量、夠多夠大的溪石就足矣。 「封溪護漁」的河川是護育種源的資源保護區,我們可以一起守望相助,如果看見蝦蟹籠就通報派出所吧! 看更多| 跟蹤毛蟹的旅程會遇到什麼難 題 ~   保育種源的封溪護魚區在哪裡?  

取水閘隔開的燦爛與哀傷—新城溪巡溪後記

圖片
【2024/5/7後記】本文為2019的紀錄。 新城溪水量長期過度取用的問題,用水端除了農業灌溉,也包括下游工業用水及自來水公司的取水,導致每年有半年以上斷流無法連通出海口,也使河流沖淤功能退化,即使有水也伏流在河床下。 這現象縮影了台灣河川面對水權核發時,普遍忽略了實質監控及管理的問題。2023年經各方對死魚一片有較多報導及重視,權管的宜蘭縣府也展開整合工作。 農田水利署宜蘭管理處率先改善取水土堤的圍設方式 ,在最後一道冬山堰取水口的圍水堤保留了2處開口,維持近自然的跌水瀨,並設置取水量監看紀錄儀器,作為未來智慧化取水調控的依據。農田要灌溉、水就得取,但盡量在新城溪地表逕流能有通到太平洋的雨季,讓已經進來的生物能通行到穩定的中游,是現在可以努力的目標。今年在最吃緊時啟動分區灌溉調控的努力下,也確實達成了讓生物能起碼通行不關門的目標。謝謝農民諒解,謝謝管理處的努力,也期待未來更智慧的取水方式及水量調控。 而新城溪也還有工業用水及民生用水的取用,以及每隔幾年就取砂石的疏濬工程也會改變河床的水密結構,並影響同樣水量下生物可以棲息的棲地環境。這些都 有賴主管的宜蘭縣政府水資處,在整體水資源調配上的有效管理,及對取砂石等治理管理方式的妥善研議,才能讓新城溪繼續有元氣地、提供我們及生物們各種生態系服務。 (以下2019原文) --------------------------------------------------------------------------------- 『隔個鐵路,為什麼會差那麼多?』八月溪流日的夥伴問。趴在水中看魚的我們,像是從鬧市突然轉進清冷荒漠;或許取水口下游懸浮水面的藻、和試圖衝過水閘、擠在水門下的魚群,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

海濱 x 溪流 x 森林 x 人家,交融在一起

圖片
「明潭吻和苦花就在海邊ㄟ!」 「這岩螺會不會是寄居蟹背上來的?」 「真的假的,鯊王ㄟ~快20公分的禿頭鯊啦~」 「草食動物的下顎骨,可能是山羌。」 「剛通過了落差那麼大的瀑瀨,這潭趴下去看還是有洄游湯鯉上來喔。」 「轉彎處的大石,之前拍到食蟹獴跳過那兒。」 週末的貢寮北勢坑溪,最下游短短200公尺,巡溪人花了一個半小時還意猶未盡,沿著水圳,穿過聚落末端的田畦,從河海交會的小沖積扇,走進有些坡度的溪流。在這海階梯田遺跡、不時還看到海漂植物落腳、潭瀨交替出現的溪谷間,令人忘卻其實就在繁忙的省道濱海公路旁。 北勢坑溪坡度雖陡,但除了一座水圳抬水堰,幾乎保持了原有流路的通暢無阻。水流有急降小瀑、也有和緩的迂迴,今天的夥伴跟所有的生物一樣,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路徑前進。 我們上溯途經一處大落差時不禁想,幸好這附近的公路高度已經爬升許多且距離較遠了,如果因臨溪而為其設置預防性防護工程,起碼會是3公尺高的壩體。因為硬頁岩夾泥質砂岩夠穩定,溪中大石錯落,在一次次大水的搬運後互相卡扣咬合已久,因而組成一道如階梯般的瀑瀨,湍急但穩定。 除卻這個大落差,一路上的小落差也是由石頭組成,撐起穩定的跌水。「石組」常常以圓拱弧的型態呈現,幾次熟悉辨識之後,就會發現一路上都可見得。而跌水下水的衝擊力,必然形成一個小潭,潭的深度和開闊也消弭了水的衝擊力;綿密汽泡所不及處,水流疲軟而放下攜帶的細砂,堆積在潭尾形成有弧度的底部。水路再次變淺而湍急,直到遇到下個高度落差,又會遇見大石塊的圓拱組合,重來一次跌水的循環規律。 這交融的自然廊道能保存,要謝謝田地在溪邊的北伯,願意尊重道路邊坡擾動後又趨於穩定的自然運作;也感謝新北市農業局及林裔綺議員,在治理溪流時跨域討論而找到兩全的作法,這完整的生態系才堪稱「新北藍帶」。 沿著農路前往北伯家,也看見大石也是天然的消波塊,緩衝了流水對道路基腳的衝擊力。享用北嬸找鄰居鬥陣料理的豐盛午餐後,山腰聽北伯講古、散步去向土地公感謝,當然,祈求這裡繼續是風水安定的樂土。 或許不知何故下到河口的明潭吻鰕虎,會和海邊上來的台灣吻鰕虎某種協商之後回去中游;或許一波波陸續抵達的日本禿頭鯊和枝牙鰕虎,會發現下面住滿了,但不要緊,繼續往上總會間歇出現牠們喜愛的陽光石礫淺流區。或許阿獴、山羌、紫嘯鶇、褐樹蛙……能一直唱著「我...

溪望事件簿:溪流馬拉松 (下)

圖片
【回顧  溪流馬拉松(中) 】 【回顧  溪流馬拉松(上) 】 終章!最後的贏家究竟是…… 溪流馬拉松 完 想進一步了解溪流生物的一生究竟會歷經多少險境嗎?到《溪望》去看看!(點圖去看) 漫畫:李政霖

溪望事件簿:溪流馬拉松 (中)

圖片
【回顧 溪流馬拉松(上) 】 隨著進入中游,所剩的參賽隊伍越來越少,隊伍間的競(ㄌ一ㄝˋ)爭(ㄕˊ)、環境限制、本能驅使……太多太多因素都成為了前進的阻礙。 然而,史上最大的障礙也直面而來……! 下集: 溪流馬拉松(下) 你能夠精準預測誰能成功完賽嗎?想進一步了解生物間的關係與生存秘訣嗎? 到《溪望》了解溪流生態與生物,所有的謎團都將呼之欲出!(點圖去看) 漫畫:李政霖

溪望事件簿:溪流馬拉松 (上)

圖片
一年一度的溪流馬拉松要開跑了,有誰報名了比賽咧? 下集: 溪流馬拉松(中) 你能夠精準預測誰能成功完賽嗎?想進一步了解生物間的關係與生存秘訣嗎? 到《溪望》了解溪流生態與生物,所有的謎團都將呼之欲出!(點圖去看) 漫畫:李政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