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河溪做工-周銘泰和他的魚朋友


保育,是一種行業嗎?還是各行各業的人,在專業上及生活中都能參與呢?

在今年農委會「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的表揚大會上,頒發給職業看似與生態完全不相干的周銘泰先生。他利用業餘的時間,完成了人們對溪流生態的瞭解基礎而重要的工作——於 2011 年出版《台灣淡水及河口魚類圖鑑》,提供了近 300 種生物角度的河溪指引,降低了讓大家投入溪流關懷的知識門檻; 2020 年增補出版的新書,魚種更增加到 420 種。

我們習慣叫周銘泰先生一聲周大,不是因為職位或職權,而是敬佩他對溪流的熱情與貢獻。

周大說:「鰕虎在台灣的多樣性很高,需要保育的要趕快保育下來。也希望透過我的觀察記錄,讓下一代的小朋友還能看到這些物種。」

這本圖鑑為我們打開了新的視野,包含河川溪流裡,不只有我們熟悉的苦花、溪哥、竹篙頭、鯽魚——這些最符合我們記憶中魚類形象的鯉科魚類,其實還有一大類群約佔了7成,他們有著截然不同的身形,利用半鹹淡水河口環境的覓食或繁殖,甚至在河海間洄游成長繁衍的習性。

從小愛魚成癡的周大,覺得台灣是淡水魚的寶庫,然而從以前到現在,看到了淡水魚和牠們家園遭遇了很大的變化,因此希望為這些淡水魚說些話。

「台灣列入保育的種類只有10種,其實還有很多物種需要維護保育,我的願望就是希望這些物種能有比較好的保護依據,希望下一代的小朋友還能看到這些美麗的魚類。」

而不論是一輩子居住於純淡水環境的魚、或生活史需要鹽分變化的魚、還是利用海陸交界棲地特性的魚類,這些水族共同的寄託都是健康的河溪。河溪從山區把石頭砂泥和眾多肉眼看不到的營養鹽,像輸送帶一般送往大海,提供牠們包圍身體交換氧氣的水(如同我們的空氣)、不同生活階段食衣住行育樂所需的家園。也因此,我們人類享有來自河溪的服務,除了現在大家非常有感的水源,還包括健康河溪帶來的生態生產力,包括你餐桌上的漁鮮、路邊攤的蚵仔煎。

溪流給予了人類許多服務,但這生產力正急速下降中…

河溪除了面臨水質污染、因水被大量截走而乾涸、過度水泥化使河水快速流入海無法涵養利用等課題外,對周大特別心心念念的兩側洄游家族而言,台灣更是處於黑潮流域上樞紐般關鍵的生物多樣性熱區,中央山脊往東、匯入太平洋的短急溪流能否被妥善的保護,對台灣是否善盡太平洋島弧上的國際責任更顯重要。因為這些物種很難被歸為島嶼或國界定義的「特有種」,但卻都是這個黑潮海域的跨國界特有種

多彩外表與有趣的行為,不該是鰕虎的原罪,尤其能在溪流定居繁衍的少數個體,都歷經手足在旅程中大量被淘汰的歷程,存活下來的牠們所擔負的,是一族接下來數年繁衍幼苗下漂到河口海域的責任。不買賣交易、不從原棲地移出族群,您的守望相助和手下留情,也可以大大減緩牠們的消失。

曾有人調侃周大:因為他的圖鑑,打開了大家的想像力,也打開了購買慾。從前因為在地生態情報不足而無法與治理單位有效對話,造成很多工程的遺憾。人禾因此找周大一起進行《和禾巡溪日》,希望每巡一條溪,就建立一條獨流小溪的環境情報。但這樣希望公民參與環境資源資料貢獻的心意,也在採集壓力下默默收起來。類似的事件層出不窮,每當哪個單位喜孜孜昭告調查發現的欣喜,就可能引發招致採集的批評和實際的採集壓力。

甚至有國外同好留言:「或許一般人民不該有權利知道這麼多。」

所以,我們該讓台灣豐富的生命力被遺忘嗎?
瞭解自己土地上的生物多樣性,真的是一件不對的事情嗎?


如同美麗不該是鰕虎的問題,我們也相信每一環境行為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當你在意的公有資產被一次性消費破壞了,或是你現在不在意、但攸關下幾個世代環境品質的東西被私飽少數人囊中,每個人都得為自己的沈默負責。

當然,資源保育和管理有很多取徑,完全的限制也可能禁錮親近自然的機會。或許沿著海岸線設立區域性的「兩側洄游保護區」,保護繁衍種源的基石族群,或是搭配有生產履歷和回饋保育的總量管理採集,讓飼養的樂趣能兼具資源的保育。

一切看似困難重重,尤其橫跨漁業署、林務局、海洋保育署的管轄、或說三不管地帶,但不開始關心,我們可能很快就會讓這些美麗的小生命從島嶼上消失。在溪邊遇見撈捕時,多開口關心,我們也可以為保育做工建功。

也願溪流帶給我們的感動,能夠讓更多人像是周大一樣挺身而出,在生活中當一個願意為環境保育做工的人。


影片為林務局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街景解謎】八芝蘭異聞錄:消失的吊橋

灌溉取水如何衝擊河海資源?洄游魚蟹難關多 part.1

寒流中的毛毛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