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因瀨而完整

美麗的,大家都愛;奔騰的,卻常被人們覺得需要管束。
但如果有一天,潭能開口,她可能會說出這樣的情話:『瀨,我因你而更完整!』

頭城大溪溪固床工優化試驗,就催化了這樣的愛情:在上方低水流路被重塑之後,某天傍晚下了一場57mm/hr的短強雨勢,大溪居民在隔天早上赫然發現:回憶裡下游某處的長潭回來了!

水保局對構造物優化試驗後,貌似大溪居民回憶某處的長潭發育回來了!

新長潭,就如同大部分的天然跌水潭,從潭頭到潭尾形成一個前深後淺的弧,潭身左右剖面也像碗一般,從最深的潭心,到透出水下石塊的邊緣,晴空下的藍、陰天時的墨,都展現有層次的豐富美。

最深的潭頭將是久旱時重要的避暑區,儘管它底部因為是構造物基座沒有太多孔隙。

潭腰左側緩流的積沙區,碎食的豆仔魚、雙邊魚聚集。偏流心的右側岸緣,大石塊參差地露出成高高地低的石林,島鯻們穿梭巷弄走走停停地找吃的,洄游幼魚的路隊就沿著最邊邊走,路上還有塘鱧埋伏著。

潭尾漸淺陽光充足,禿頭鯊和枝牙鰕虎忙著刮食矽藻;接著又出現較大的石塊緊密排列著,翻過去又是水流較強的,大湯鯉和苦花在這兒等著~

潭腰邊緣參差的石林間,銀島鯻(銀身中鋸鯻)像逛街一樣,穿梭巷弄找東西吃。


潭腰邊緣參差的石林底部,有好多凹凸孔隙,成為掠食者埋伏之處,褐塘鱧又以為沒人看得到牠,靜待狙擊的機會~

沒有導護老師,洄游的幼魚路隊,總得沿著潭緣緩流較淺處移動。


潭身或偏離遠離流心的側腰,通常是細顆粒沉積的環境。碎食的雙邊魚和豆仔(鯔)喜歡聚集在這裡。

過了「潭尾」,翻上大徑石組成的「瀨肩」,溪水又再度奔放,湯鯉(烏尾冬/紅尾冬)成魚常在這環境結群覓食。

那你說的「完整」,是指甚麼呢?
其實,原本各道固床工下,都因上方淤積、下方掏刷的現象,而有一個相對較深的水域。然而因為固床工構造物的工整,以及上方淤積區水流的平緩,水流幾乎只有一個明顯的動力方向:沿著整齊的構造物邊緣跌落,沖出一個短短的,不足一個人身高的深水槽溝。這樣的短潭炎熱久旱時撐不住大魚的生計,泳躍上溯的物種也沒有助跑衝刺區。

原本平直壩體下方,也掏刷出一個潭,但即使豐水期也很陡短迷你,缺乏完整的環境梯度。


斷面缺乏變化的壩體下方,跌水區陡深但又短,喪失中間棲地,生物上溯也常受阻於潭頭強勁水流。


平直壩體下的短潭,小魚常困在一列落差及跌水的沖擊下,找不到替代路徑可上溯。

有瀨相連的潭,因為保有水流「不走直線,並且視水量攜帶著砂石運動」的自我耗能,因而在淺瀨奔流到開展的深潭處,奔放活潑的水能量也得休息一下,並在這變安靜的過程中,創造了有變化梯度的多元棲地。

若你也享受潭的美好,就祝福這動靜互補、潭瀨相接的自然秩序吧~


潭瀨流交錯相接,才完整了彼此,形成山溪能緩衝由高到低沖刷能量的「自我調節系統」。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街景解謎】八芝蘭異聞錄:消失的吊橋

灌溉取水如何衝擊河海資源?洄游魚蟹難關多 part.1

寒流中的毛毛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