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上看風景—雙溪河畔遙想三貂社


天冷不下水,來從橋上看風景~今天的視野落在新北市#雙溪河下游 ,最引人注目的是兩側河岸的綠意,一路隨視覺往河口延伸。
【賞景位置】新北市貢寮區省道台二線《龍門橋--舊名穗龍大橋》、學苑街《新社橋》
【觀賞主題】雙溪河下游

龍門橋往上游看,一樣是綿延的綠帶,這在台灣真是珍品級的!遠方的山巒就是雙溪河的源頭,不超過海拔700公尺,因此主流算是相當平緩。
雙溪河長雖僅約27公里,算不上什麼大河,但卻是基隆以東到蘭陽平原以北「東北丘陵區」的最大水系。她一路到出海前都受兩邊的丘陵地形拘束著,沒有什麼左右擺盪的空間;加上發源地勢不高、集水區雨量豐沛而平均,所以像眼前這樣的沙洲僅有零星的出現,其他幾乎都是水波不興的平緩深流。

龍門村是三貂社舊社所在,過去河岸的農主往往也是漁民,與河流關係密切。
站在貢寮濱海公路「龍門橋(穗龍大橋)」上的人行暨自行車道,河左岸常常可以見到漁筏停泊,利用蜈蚣籠捕毛蟹紅蟳。上游不遠是「新社橋」,這兩座橋名分別就代表過去河口三貂社聚落先後居住處地名:舊社在河口靠海的龍門村,移居的新社則在田寮洋濕地周邊的雙玉村。今天的光景讓人可以聯想:過去有農耕、有漁獵、舟楫在內河及海灣來回的凱達格蘭人生活。

 下游兩側是距今一萬年左右全新世的礫石砂及黏土堆積層,展現河流與盛行季風共同創造的結果。人類在這晚近歲月也留下影響,不知道住在上面的棕沙燕是從那個年代開始?
所以這兒也是台灣開始風行獨木舟的熱門航道之一。我們曾從畫面遠方的紅色吊橋下啟航,上行經過河邊泥灘地的鹹草和招潮蟹、還通過這片晚近一萬年間、雙溪河沖積與東北季風堆積共創的砂土台地。黃土沙壁上停棲了一群棕沙燕,牠們除了利用這裡的沙質自然高堤打洞作巢,雙溪河水面及草澤上的飛蟲也是牠們的食物來源。從橋上遠眺這片裸露沙壁及飛梭的燕群,很能體會牠們的屬Riparia,拉丁文取「河岸築巢」的意思

下游岸緣的泥灘地,還保有一片片的藺草,猜想先民常下來採集,日常的捆紮應該有不少發揮。
看橋下的釣客起竿了!一尾好大的慈鯛。問起會不會帶回家料理,釣客比著河水說蠻乾淨的呦。烏格(黑鯛)、紅槽(銀紋笛鯛)、烏魚、虱目魚,也是釣客來此的目標,用望遠鏡從橋上看到還掛著鮮紅黃腹鰭的紅槽小魚,及手掌大的六帶鯵游過淺水岸緣。
往上游一點的新社橋,銜接「北40鄉道」,橋邊有夠寬的腹地可停車,平常方便垂釣及賞景,黑格、紅槽、虱目魚、烏魚,都展現了河海相連的臍帶關係
那黑鳶也愛這些魚嗎?秋冬的傍晚時分,途經兩座橋的人們很難不注意到,常有一群黑鳶在這裡,時而盤旋成鷹糰,時而低飛上山頭還發出悠遠的鳴叫。我就這麼站在橋上,看著基調越來越藍分不清山河天空的暮色,聽著黑鳶回宿舍夜話。來橋上看風景~
貢寮臨海第一道丘陵,也是黑鳶冬季的聚集地,對台灣數量甚少的黑鳶族群相當重要。路過記得抬頭呦!



#車請停妥於不礙交通處 
#漫步注意安全 
#帶望遠鏡看更多喔

【加碼一遊】
新社橋右岸古樸莊重的「慈仁宮」,清道光年間起凱達格蘭人與漢人在此共同供奉媽祖,廟中部分石碑石柱迄今已超過百年。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武塔人的回憶,消失的南澳南溪(下)

寒流中的毛毛蟹

遠望坑溪的復健:羽豐米也要魚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