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游生物,串連河海與你我的福祉


5月21日是世界洄游魚類日,發起的網頁上寫著:「串連人類共同的福祉與河海」
因為這些在河流上的洄游生物,正搭乘洋流進出山溪,也貢獻了我們從自然中取得的豐饒與四季的節奏。

河海洄游的生命史,自然界的使命與付出 

台灣溪流生命的組成中,除了主要生活於海洋、但會利用河口半鹹淡水域的物種外,仍有近200種左右的魚蝦蟹,甚至有許多慢慢爬行的螺,生活史是在河海之間洄游。在牠們一生當中,得待過海洋及河流,如此才能完成生長過程中必經的轉變,以及繁衍成長的任務。

而牠們怎麼遊歷河海呢?以種類眾多的溯河洄游鰕虎為例,成魚在溪流石縫產卵後孵化的仔稚魚苗,順著河水漂流出海,在海上我們還不清楚的位置,以漂浮體的狀態,度過了牠們數個月不等的幼年;接下來(又是個人類還不甚清楚的時機點)仔稚體回到河口,變身出能抵抗水流移動的能力,溯回溪流適合生活的棲地,度過牠歸屬這島嶼的精彩餘生。

我們可以想像:這些個體本身的移動輸運交流了河海兩端的營養,在這個過程中,仔魚會被海洋的大魚吃掉,牠們回到溪流,也啃溪石上的底藻、濾食從邊坡被雨水沖刷下來的營養碎屑、或捕食終其一生沒看過海的水生昆蟲。也有些調查記錄發現顯示,有洄游鰕虎的溪流上游,出現了過去只在海岸發現過的藻類。而這當中最容易被我們直接觀察到的,則是如照片花蓮溪口在鰕虎從海洋準備上溯河流時,剛好成為小燕鷗準備繁殖育雛的食糧;而東部河口常見的鰻苗捕捉產業,也是人類尚無法靠養殖完成的洄游生態貢獻。也因此,身為洄游魚類研究者的明仁前日本天皇曾說:「我研究鰕虎,是為了國民的健康。」

來自黑潮共和國的生態系服務

這些河海洄游的物種,都與其他洋流上的洄游物種一樣乘著黑潮在海域移動著。這條太平洋西側的大動脈,將熱量、有機營養及無機物質,從南向北輸送,塑造了整個區域的海洋生態系統。黑潮常被比喻為「海上高速公路」,以時速 3-4km 向北,河海洄游魚類的仔稚魚苗,可能在宜蘭的某條溪流發生某些災難而區域滅絕時,來自南側花蓮另一條溪流適地提供了種源的貢獻。而台灣對洄游魚類的保育,可能影響日本的溪流生態及漁業資源;也可能在氣候變遷的趨勢下,為物種族群中心的移動變遷做準備。因此若從國界的角度來看,我們或許覺得這些洄游魚類並不算台灣的特有種,這是忽略了我們保育行動對這些物種資源的重要性。保育洄游物種如同保育遷移性候鳥,正是我們對環太平洋世界公民責任的具體回應。

(許多洄游的鰕虎,因為色彩鮮豔或領域行為有趣,而有被販售捕捉的壓力)

島國公民的責任

所以我們島國公民能做什麼?首先就是不捕捉!不交易!

許多洄游的鰕虎,因為色彩鮮豔或領域行為有趣,近年在網路上的販賣越來越流行,甚至發展出「你下單、我就補貨」的供應模式。這些高多樣性的鰕虎中,大多數種類在與優勢陸封物種的競爭壓力下,分佈的溪流型態及地理區位就很侷限,一方面,健康的自然環境不多了,另一方面原本的數量即較零星,常常一條小溪的族群可以在一次野採中被掃蕩殆盡…..

這些被「綁架」到水族缸的個體,無法在沒有歷經河海洄游的生長週期變化下繁衍出能成長的子孫,因此這些從野外消失的個體,也代表著野外一整串子代的失落,也可能是一個地區「被絕子絕孫」的開始。靜心思考:這樣的絕子絕孫,不是也一樣透過食物鏈,影響著小燕鷗育雛、衝擊到我們的餐桌!

從河溪再回頭影響到海洋及陸域,這個畫面洄盪著,如何構築與所有生命共享的未來(Building a shared future for all life.),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之際,我們特別地感受啟發。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街景解謎】八芝蘭異聞錄:消失的吊橋

灌溉取水如何衝擊河海資源?洄游魚蟹難關多 part.1

鱸鰻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