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寮福隆--嶐嶐溪


因為雙溪河口受砂嘴東伸貌似延長,使嶐嶐溪出海口幾乎就在雙溪河口,但水文及生態應是獨立的。這是貢寮兩條流域最大的獨立溪流之一(另一為澳底石碇溪)。
在福隆海水浴場福隆火車站旁及出海的宿命,使她下游可能是貢寮區生活廢水最多的一段,但中游水質尚佳,上游未受污染。出海口附近的400公尺,明顯因為兩旁的聚落發展而被限縮寬幅,因而呈現中游比下游寬的樣態。中游在「內、外隆林街」交會口以下多有治理過,也有零星的養殖魚塘而有持續的逸出物種。以上游則多半在天然森林及墾地遺跡旁。
嶐嶐溪自古是交通要道。鐵路打通雪山山脈尾稜,連貫台北宜蘭的草嶺隧道,就是從嶐嶐溪的兩股源頭間穿山而過。先人從貢寮往頭城最北的兩條古道,也是分別沿上游這兩股再翻山而過:最北的嶐嶐古道翻山接卯澳榕樹溪及豬灶溪,次北的嶐嶺古道翻山從石城陡下到海邊;因此嶐嶐溪在兩百年來見證了東北角的交通往來,至今宜蘭線鐵路都還有三座鐵道橋跨越她的溪谷。
支流較多,我們先在主流中下游踏查,陸續往主流上游、支流龜壽谷溪、嶐嶐古道支流分別記錄。


【主要議題】
a.      下游家庭廢水集中,及觀光人潮的生活廢水。
b.      中下游河邊養殖池的少數逸出。
c.       中游部分段密集的固床工間堆積了大粒徑塊石,枯水期變成伏流。



【點擊直接進入地圖】/【鄰近溪況詳 東北角河溪管家誌 

20180526嶐嶐溪巡溪誌

【巡溪日期】20180526上午,天氣多雲,高溫34度,市區的溫度正創五月高溫記錄。

【區段】:下游:荖寮橋下~距河口約1km。中游:距出海口約3km處。
【人員】:22人:銘泰、韻如、紋翠、恩豪、博聞、國芳2人、明宗1人、正鴻1人、佩瑜2人、正安2人、盟雅2人、子菁4人、亦禾3人。水下相機3

正逢三個月來下不到100mm雨量的乾旱年,六月初有明顯雨勢,因此這天的記錄應是在最乾涸的一週。

下游(荖寮橋下),距離出海口1km,往下游坡度1.8%,觀察河段長約130m

開闊的河床,兩岸皆有水泥護岸,有固床工及小梳壩整流。坡降緩,礫灘面積大,潭區水深最深約0.8m,平流段水深多<0.3m。底質多為10cm粒徑石,包埋度<50%,棉絮狀藻類厚,水易混濁。無植被樹蔭伸入河槽。但水質及基質從水昆及魚類相來看尚可:以溪哥及石賓最優勢,也還有扁蜉蝣及長鬚石蠶。而湯鯉和台灣吻鰕虎、日本禿頭鯊、南海沼蝦、大和沼蝦、棕塘鱧的存在,也反映縱向廊道在此以下大致是通的,沿線觀測此處以下未有全變伏流的斷流現象。



溪裡有幾個蝦籠,每個蝦籠裡面都有為數不少的毛蟹(日本絨螯蟹)。翻石頭找到毛蟹的機會也很高,而且有不少是軟殼蟹,顯示才剛褪殼。這些毛蟹的背甲都有3公分寬。
小朋友在這個地方釣上來的魚以溪哥居多,而且大部分是母魚(腹部銀白、無條紋)。馬口數量不多,沒有看到苦花(這兩種魚喜低溫)。石賓數量也不多(石賓喜歡有大石頭與湍急水流的環境)。周老師說,竹篙頭不是東北角的原生魚種,是淡水河流域的魚種,可能在納莉颱風時流入雙溪流域地區。
找到的大和沼蝦、大和米蝦、南海沼蝦都是洄游性的蝦子,非洄游性的粗糙沼蝦在這個點並無發現。大和沼蝦的特徵是頭胸甲有密佈的細紋,第二腹足粗,喜歡有水流動的水域。南海沼蝦則喜歡靜水域,喜歡躲在草叢裡。大和米蝦其實常見於水族館,水族館販售的黑殼蝦就是這一種。有大和米蝦出現的地方,顯示水質汙染並不嚴重。
夥伴發現,石蜑螺的卵在石頭上的數量並不多,都約15顆左右。比起其他調查溪流的卵群面積來的要小。




中游(過舊草嶺隧道口以上),距離出海口3km,往下游坡度2%,觀察河段長約300m

位於最後集村聚落處上方,兩岸在下段為兩側或單側水泥護岸,有植被樹蔭伸入20%,右岸有農田。固床工密集,高度落差有的達1m,粒徑>50cm的石塊多,潭區水深還可有0.8m,礫灘與護岸多草叢及樹冠伸入。中段密集固床工區卡了大粒徑石,成伏流狀態,為此溪已知最大斷流。
再往上此溪大致進入自然河段,兩側樹蔭覆蓋超過 60%,坡度較大,1m以上巨石遍佈,水在岩盤紋理間隙形成淺流,分割出一窟窟明顯潭區,最深可達1m。沿溪壁有居民引管取水。

此處魚種組成有明顯轉變:鯉科銳減,以鰍及鰕虎為主,纓口台鰍、明潭吻鰕虎、短吻紅斑吻鰕虎為主,日本禿頭鯊相較少很多,還有韌鰕虎母魚的出現。有川蜷,但沒有洄游螺的蹤跡。
中游溪段的台灣粉蝶數量不少,會成群停棲溪床上吸水。棋紋鼓蟌的數量也不少,短腹幽蟌也是優勢種。


事後夥伴的記錄中寫著:
『嶐嶐溪中游的水溫冰涼、水質清澈,小孩、大人在這些水潭裡浮潛,萬分享受。嶐嶐溪中游上段的林相鬱密、兩岸岩石雄偉壯觀、大塊大塊的沉積岩在溪床塑造出各種形狀,蝴蝶、豆娘飛舞空中,魚兒悠游清澈水中,身處其間,身體彷彿與大自然同化,精神無法集中思考任何事情。溪,就該如此美好啊!』
從繁華的福隆轉進幽靜的自然河段,今天調查的物種狀況、及感受到的水質水量,讓我們對整條溪的健康放心不少。也領悟到即使兩岸有長河段的水泥護岸,但維持的自然河幅夠寬、溪床塊石砂礫若能維持自然樣態的搬運堆積,就能維持大致良好的復原能力。而以數量及集水區的集水量而言,在貢寮,中型溪流的保育CP值還是較高,在整治時宜特別慎重!


更多巡溪隊員的感觸,請見 【屬於童年的那條溪,你的還在嗎?】


【附記】20181203 能代表冬期雨季又無明顯降水事件的晴天,再次探訪中游天然河谷,幾個天然坡降較大的關卡,可能因為水量夠大而失去了阻隔效應。原本有纓口台鰍及韌鰕虎的階潭區,已經有大量的台灣縱紋鱲,鰕虎的數量在中游失去優勢。



外來種與降水事件的交互影響,對於相對稀少的洄游物種存活率及補充率,可能有著複雜的影響,棲地的需求也可能隨著條件的改變而有季節性的區位移動。或許未來需要持續觀察才能對現象有明朗的陳述。


20181021嶐嶐溪工程狀況及荖寮溪支流

【巡溪日期】20181021下午,天氣晴。


從火車站前的福隆橋起,即可見到整條河水明顯黃濁。由北基水利會施作的灌渠修復工程,工區在龜內溪匯流口前。




這種濁度大概先前看到的魚群很難倖免,因此探查「荖寮支流」瞭解是否有較多的魚進入支流避難。(上右圖左側即為荖寮支流匯流口)。

荖寮溪支流發源於嶐嶐山,上游通谷接卯澳坑內溪。在與主流匯流口以上,兩岸為農家及露營場,溪谷兩側已做成平滑水泥護岸,並有兩道超過1.5m的壩體,形成較大阻隔。大約150m後,溪谷與外隆林街的道路分開,兩岸因此不再有人工材料的構造物,而是山藥園下砌石壁或土壁,半遮蔭,溪水多為淺流間歇有小瀨及礫灘芒草地。



這環境中並未見到瓢鰭鰕虎進來避難.....洄游物種僅有數隻日本絨螯蟹、南海沼蝦的亞成個體,及最大到10cm左右的台灣縱紋鱲。



比較兩次的巡溪及龜壽谷街溪的狀況,深覺像嶐嶐溪這樣的中大型獨立溪流,因集水區範圍大、水量大,在自然情況下底質及地形環境多變,因此原本能承載的生物量及種類也多,即使中下游並不是完全自然的環境。不幸主流仍時有具暫時毀滅性的工程,卻又因為支流已有過高的壩體使水流有較長的阻斷時間(改變坡度造成的伏流、或壩體本身在枯水期的水流不連續),而使支流失去了暫時提供避難居所的功能,實在非常可惜。


20181203 嶐嶐溪公墓支流口


【巡溪日期】20181203下午,天氣晴。

在前述主要調查的嶐嶐溪中游區右岸,往公墓方向有一小支流,也在雨季順便瞭解匯流口附近的魚況參考。很可惜的是,這條支流有很漂亮的硬頁岩混砂岩的節理切割地貌,底床也很穩定,但因為兩側的道路及住家用地,因此有直立的水泥護岸,也才衍生了溪床有固床工的需求。


溪裡的物種,在短暫的半小時調查中,包括:洄游的日本瓢鰭鰕虎、初級淡水魚的的明潭吻鰕虎、短吻紅斑吻鰕虎、纓口台鰍、台灣縱紋鱲。顯示仍以初級淡水魚為主,但有少數的洄游個體可以進來利用。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街景解謎】八芝蘭異聞錄:消失的吊橋

灌溉取水如何衝擊河海資源?洄游魚蟹難關多 part.1

寒流中的毛毛蟹